1984的读后感8篇

时间:2025-01-22 14:51:06 分类:作文大全

通过精彩的读后感,读者能够在书籍的启发下,形成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与判断,以下是400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984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1984的读后感8篇

1984的读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

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在竹林里嬉戏,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闻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开始的。

拎着个大篮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捡麦子,大篮子却总是撞到我的脚后跟。两条小辫儿上下欢快地跳动着,白蝴蝶在身边快乐地翩翩飞舞。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风挑逗着衣襟,篮中的麦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欢欣愉悦的劳动中度过的。

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

1984的读后感篇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教育我们,只有做到敬业与乐业,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读罢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我更是有了深刻的体会。

人活在世上,就是在做事。没有职业的懒人,做的是无意义的事,而有职业的人,若不敬业乐业,也无异于前者。

拥有职业的人,首先要敬业。一个人如果连自己从事的职业都不敬,那就是对自己不敬,他一定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凡职业没有不可敬的,只有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才有可能乐业;只有乐业,才会除去负担,把事情真正办好。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喜欢它,乐意去做,这样就不会感到工作劳累,而是把劳累感转化为自己的快乐与做下去的动力。一事无成要耗费精力,积极的去完成该做的事也要耗费精力,而乐业还会有所收获,提高自己,那为什么不乐业呢?人生是一个过程,只要将过程演绎得精彩就够了,不用在意结果会怎样。

而对于我们学生,要敬、乐的业,当然是学习。学习很累,而当你爱上学习,就不会觉得累了,会把学习当成自己想做的事来做,而不是受迫去学习。当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后,会由衷地快乐,那是自己学习后的成果啊!

不学习,整日碌碌无为,只会让自己变得自卑、承受各方面心理压力。学习,虽然身体会劳累,但通过学习,获得了知识和能力,获得了自尊与自信,付出了,也有了回报,这些也值得了。

做到敬业与乐业,才能承担责任,激发潜能,实现梦想。让我们努力吧!

1984的读后感篇3

这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伴随着少年的出走有了一系列的出场人物。叫乌鸦的少年,列车上偶遇的樱花,回忆几十年前的广岛原子弹事件,命中注定的贾村图书馆,和猫说话的老人,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难以有交集,但就是这些,让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最终坚强的去面对生活。书中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直面灵魂深处最脆弱,最裸露,最真实的自己。

读完这本书,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性与爱的关系,时光与记忆的本质,书中始终没有很直接的挑明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是一个不坏的故事,却由不得让人去思考很多。虽然已经过了十五岁的时光,不过能在心地依旧善良无暇的时候读到这本书,感觉也会很释然,人生某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总是应该好好去深思的。

正如作者所说,十五岁的少年,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犹豫。主人公田村小的时候被母亲遗弃,在一个并不疼爱自己的父亲的养育下成长,有着同龄人缺乏的成熟,更有着不属于这个花季的恐慌,不过我们共同拥有的,是希望自己可以快速成长,去接受祝福,去挑战世界。接下来,就用我拙劣的文字,让我谈谈这个故事之于我的深思。

幽幽岁月,浮生来回,爱情,总是一个美好的话题,可是,书中的爱情似乎缺乏中国固有的伦理。田村小的时候就被父亲诅咒会跟自己的母亲姐姐交合,而田村又成为母亲幼时爱情的替代物。田村因幼时被母亲抛弃,渴望得到母亲的爱。他迷恋永远十五岁的佐伯(田村母亲)的活灵,更深爱着五十岁的佐伯。他们交合,相爱,用灵与肉的交融去享受生命的美好。田村选择离开森林,带着佐伯的画去勇敢的面对生活,将自己深爱的人埋藏在记忆中。开始读的时候,内心总会隐隐作痛,为什么如此相爱的人会是这样的结局。

闭上书仔细想想,身边的爱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神把世人劈成了男男,女女,男女,于是我们在寻找自己另一半的过程中惶惶不可终日。纵然找到,又会有种种原因不得在一起。作者笔下这种违背伦理的性与爱,读完之后,对自己的爱情释然好多。对爱情中的无可奈何,道一句,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伤。

书中这样写了一句话: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想着自已这个存在,但越想越觉得不具体,甚至觉得自已不过是个毫无意义可言的单纯的附属物。你是否想过生命之于我们的无力,田村父亲小时候在他身上的诅咒,灵验的是那么自然,大岛天生就是血友病,生理上又分不出男女,佐伯的男友被误杀,田村父亲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杀猫,中田在生命的最后毫无缘由的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等等。好像那些宿命中安排好的我们根本无法去掌控,纵然你试图去改变,总会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将一切落回起点。可是,你难道就这样袖手不管吗?答案是否定的。

没错,田村纵使离家还是未能摆脱在他身上的诅咒,可就是在他试图改变的过程中,他变得坚强,他尝到了人世间的情暖,他最后终于有勇气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在我们颓败的时候,总会有宿命论这样的理由支撑自己颓败下去,感觉成事在天,可是你是否忽略了事在人为呢。纵使结局不会有太大差别,可是你是否忽略了过程中的美好?当结局最终到来的时候不至于那么的措手不及。

书的最后,作者还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告诉我们要勇敢的面对生活。田村想将自己留在第三空间,用以逃避现实生活,最后在母亲的要求下,勇敢的走出了避世的桃园,选择了正视生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候活着比死更难。然而,生命就是如此,而田村,成为了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世界,试图倾听画中的声音,感受爱情的美妙,体味人间的温情,命运似乎早就安排好了,却又那般无偿。纵然过了十五岁的年纪,不在那么彷徨,不在那么忧郁,那么,就继续在这最美好的年华,去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1984的读后感篇4

?一九八四》――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事实上还没有完全读透这本书。但我清楚,如果我现在不把我对这文章的感想写下,过不了多久,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将会被时间模糊。小说构建了三个国度,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故事以大洋国英社为背景。思想是社会秩序规范标杆。无处不在的电屏以及麦克风监视人们的所为。

小说一共分为三部,第一部是男主人公温斯顿的自我认知(对整个世界的概念,对周遭一切的怀疑),但即使是你意识到了这一切的不对劲,以个体的力量仍旧无法确定到底是“我”疯了还是世界疯了。在自我的意识里,一直存在着影子世界。小说中的集社里每个成员每天必须参加两分钟的仇恨会,如同意识里所清楚的“两分钟的仇恨会最可怕之处,并非在于你被迫参与其中,切切相反,避免参与才不可能......不是通过让别人听到你的话,二是通过保持清醒,将人性传统延续下去。”他开始写日记,他竭力的想要保持清醒。第二部,温斯顿遇到了爱人茱莉亚。茱莉亚与温斯顿是不同的人,她年轻有活力,只在乎当下,认为表面上的工作做好了就能获得片刻欢愉,他们秘密的接触,在查林顿的小屋中度过只有两人的世界。读后感・温斯顿开始期待更自由,如同“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他与奥布兰接触,憧憬的想要加入兄弟会,然而,就如同他所知道的,“我们都是死人”。

他早早的被发现是一名“异端”而被监视了七年,在第三部中被进行了改造,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明白怎么做,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被折磨的过程里,所谓的内x成员奥布兰代表的权利,确是清楚的知道为什么,但他们的目的确是只有获得权利。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当他明白2+2=5的时候,温斯顿在栗树咖啡馆里终日喝着加满糖精的胜利杜松子酒。他又遇到了茱莉亚。但他们确确实实都是“死人”了。“曾经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将永远抹不掉。”

1984的读后感篇5

虽然我们每个人从事不同的岗位,但是人人都希望自己出类拔萃,并有优良的工作业绩。然而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成为我们前进中的阻碍和绊脚石,但是当我静心读完《方法总比困难多》一书后,不禁觉得神清气爽,豁然开朗,并有一些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和共鸣。我想:也许一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放弃了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努力,而机会却往往和困境联系在一起,困境或危机中通常都蕴藏着新的机会。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决不能退缩,因为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你去努力了,从工作、生活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就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如果找不准问题,所有的方法,都会是无的放矢。

我在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时常会发现食堂员工出现违规操作的问题,很多时候我都是耐心的提醒他们,让他们立即进行整改,但是效果甚微。我就发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呢?是应该用“钱”去管理他们呢?还是继续不厌其烦的提醒他们呢?于是我从根源上着手,查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因为每个食堂员工来自不同的地域,生活环境的不同,文化水平的差异,甚至有的员工是第一次从事食堂工作,对《食品安全法》正确的操作流程和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几乎为零。根据这个关键点,我就积极准备培训的内容,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总务处两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食堂员工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重点解读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每个环节正确的操作流程以及食物中毒的预防等基础知识,我想,只要每个员工掌握了《食品安全法》的基本知识,只要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只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就能防止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的一方平安。

二、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食堂监管工作,每天都会碰到不同的问题,所以要养成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习惯,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因为食品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能否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的大事,学校食堂又是劳动密集型服务,其加工服务方式决定了学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场所,其加工制作的食品是高风险产品。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找方法去化解困难,用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努力解决问题。

三、心态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学习《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有个最大的心得体会是心态决定命运,心态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它会使你充满自信;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你赢得幸福;积极的心态促进你正常地思考问题;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你激励自己和他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消除心理障碍。良好的心态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就拿我来说,面对学生每天中午的一卡通充值,如果我觉得大家吃完午饭后都可以有适当的休息时间,可以缓解一个上午紧张疲劳的工作,而自己每天中午匆忙趴完几口饭之后,需要马上面对全校那么多学生的一卡通充值,还必须思想高度集中,工作态度要热情饱满,而且几十年来从不间断,自己有多累啊,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项工作,那么就会消极怠工,找出种种理由,或者出现差错,那么自己也不快乐,工作也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所以这本书,就象身边的一个智者,时刻提醒着我: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方法总比问题多是一种信念和追求,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视野,我想:只要每位员工都以热爱学校之心身体力行,那么学校的明天注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注定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984的读后感篇6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九月,同事看完感叹说非常好看,夸得非常动人,经不起诱惑,看完《阿特拉斯耸耸肩》借阅了下。捧到手里认真读了几页,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随后自己买了《1984》和《动物农场》。

当时《1984》不在书单范畴,买的要阅读的书到了,就暂时放下《1984》,先读别的书。后来连叔也推荐了这两本书。所以看完10月书单,这个月重新拿起这本书,可能是看的时候心不静,再拿起这本书却没有初次捧起这本书的感觉,读的也不认真。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反的是思想,党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温斯顿在党的单位工作,负责篡改真实事件,把所有真实事件都篡改成党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同的是,温斯顿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党工作,却有自己_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小说分三部,第一部阐述温斯顿自己的想法,他暗恋她们单位的黑头发女生茱莉亚。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温斯顿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明显的东西、朴素的东西、真理,都必须捍卫到底。自知之明就是真理,坚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个夜晚,茱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后来他们创造机会见面、约会,他们租了一个房子,房子很脏、很乱,但在那间出租屋里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他们还是被上司奥布莱恩抓捕。

第三部温斯顿被关在小黑屋,受尽肉体和思想上的折磨,毅力坚强的温斯顿没有屈服。奥布莱恩给温斯顿套上了一个面罩,铁门打开老鼠会进入面罩撕咬他,他将痛苦的死去。最后一刻,温斯顿喊出了茱莉娅的名字,铁门关上了,他出卖了茱莉娅,老人家赢了,党赢了,党用权利_群众达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学浅,文化底蕴不足,这本书还有很多别的观点没认真读到、体会到,给书一个好评,给自己一个差评。

你没有认真看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将毫无意义。说不定你体会的东西还是错误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1984的读后感篇7

由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所作,也是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以文学的方式来讽刺政治和偏激思想,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84年,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年代,三个超级大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而国内的社会秩序全无,一切进入战时状态,为战争服务。

大洋国的老大哥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对民众实行了极端的独裁统治:党的意志高于一切,个人的行为24小时暴露在电幕之下,思想由“思想警察”来监视并且鼓励亲人间互相监视与揭发,篡改历史,建立他国为仇恨目标来统一国内民众思想。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国内大众几乎变成了毫无情感与思想的机器。在这个冰冷的国度里,主人公温斯顿产生了自己想法,对老大哥的个人崇拜主义产生质疑,不满英社党的独裁统治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斗争。

我国的斗争历史告诉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星星之火同样容易被熄灭。斗争未果,温斯顿经历了英社党对其肉身和精神的再次“洗礼”,这个“星星之火”还是变成了他最不想变成的人,甚至热爱上了老大哥,个人自由最终屈服于独裁主义。

在这样一个思想被束缚,行为被监视,人性被异化的年代,无疑是黑暗且压抑的。在我看来,思想的自由才是自由一词的真谛。一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却死了。文中的人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死了的人”,而唯一“活着”温斯顿也因组织力量过于强大,抗争无效而归于“正统思想”。

从这本书我得到的警醒就是,反对个人崇拜主义,我们需要是思想上的百花齐放,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才能让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正如我国近代史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让我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逐步走向了民主社会,这是思想的进步,也是思想胜利的结晶。

人生如歌,歌有终时;思想如光,普照世人。

1984的读后感篇8

看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不禁后背发凉。这本写于1948年的反乌托邦小说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极权主义,并那样热切地呼唤了自由。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出于对小说的先入为主的概念,我以为最终一定有一个人会成功,即便他失败了,小说的结局也必定是充满希望的。然而,看到最后一句话,那种发自内心的压抑和被控制感令我几乎绝望,像是所有的心跳和血液流动都一瞬间停止了甚至是倒流了,我脑海里的思想也因为静默的撕扯感而颤抖。

1984是让人窒息,压抑的,无自由的甚至无思想的的社会。这个让我想起了独裁的纳粹,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的苏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以及红色的高棉,以及现今的朝鲜。而作者在1945年描写的景象就发生在了6,70年代的中国。

“不过那样也好,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他赢得了跟自己的战争,他热爱老大哥。”

我不明白怎么会有一种力量能够穿越60年,经过了语言转换的消磨、误解,时间与空间的腐蚀、扭曲,依然拥有原本的莫大能力。它是种荒诞而不可抗拒、不可战胜的力量,哪怕知道自己是完全正确的,知道它是荒谬且无可能甚至可能不存在的。那像是从自己的内心由内而外延伸的自己的力量,忘记了呼吸,只记得无意义地反抗,然后急促地喘气,觉得什么地方——或许是自己的思想——痉挛,一切突然毫无预兆地恢复了正常,只是压抑和恐惧又多了一分。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分析了纳粹之所以能统治德国的原因。在他看来,逃避自由者既有施虐欲也有受虐欲。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控制一切,破坏一切,另一方面又潜意识里把社会的常规信念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以此避免自由思考,摆脱焦虑。奥布兰或许就是这样,他所理解的自由不仅是对自己的统治,还有对别人的支配。然而,这种绝对的自由既是对自由精神的异化,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同时,他又把极权社会所宣扬的“真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把自己镶嵌在这个病态的体制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他受制于环境,又依靠着环境,甚至享受着环境。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一样,呆在牢里50年后反而不愿出狱。因为一旦出狱,就会发现“自由”的可怖之处:拥有了自由,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牢里的地位,无依无靠,有的只是孤零零的头脑和心灵。

牢笼里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能因为笼中的鸟儿可以唱可以跳就说它拥有自由吗?显然不能。充满控制欲的自由是极端的自由。因为白纸面积有限,若纸上的每个圆都无限膨胀,势必会相交,不受干扰的自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罗兰夫人临刑前的话”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说的就是这种伪自由。充满奴性的自由是犬儒的自由。正如《1984》中老大哥所鼓吹的”自由即奴役”,若每个人都顺从地接受监视和放弃思考,人类不就成了哈维尔笔下“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吗?

读《1984》有一点像是读《四世同堂》,都是逃不开的无希望的暗沉和暮色。但《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更善于发现人性的阴暗面、人所最恐惧的力量和最易掌控的弱点。我总觉得若是我生在那个时代,不外乎两种可能——长大了,我是最忠诚的党员;或是在第一次想着反对老大哥的想法时就被思想警察抓住而蒸发。无论是哪一种,都离优秀而成功的人生太过遥远。

在书里,没有优秀而成功的人生。就连似乎唯一的温暖真实的东西,温斯顿和茱莉亚之间的爱,都并不真实。他们的爱,他们对对方的选择,都是建立在对党的憎恨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更像是在长期的孤单寂寞和绝望中找到一个同伴的激动之情,而非真正的爱情。温斯顿对茱莉亚的爱,似乎是对他心目中的自由的追寻,一种打破他认为不可能打破的枷锁的方式,通过他所以为的真正的爱情这样一种老大哥所绝对禁止的关系的发生,他认为他在某种方面取得了成功,而这种成就感更加深了他对茱莉亚的爱意,从而得到更高的成就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老大哥依旧是成功的,因为爱情依旧不存在,茱莉亚和温斯顿的快乐源于他们自己的错觉。多么悲哀。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这是奥布兰对温斯顿的承诺。在全书的结尾,奥布兰终于实现了这一承诺。温斯顿在他的改造下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牢笼自由者”,享受着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满感激。《1984》的悲剧值得所有人深思。

《1984的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