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读后感7篇
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之间的对话,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未知的自我,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能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写作场合中自如运用语言,增强表达能力,以下是400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风萧萧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风萧萧读后感篇1
“萧萧是个可怜的女子”,看过沈从文的《萧萧》的人都那么说。
是的,在湘西那个落后、保守甚至残忍的地方,保留着童养媳的陋习。萧萧十二岁时嫁作童养媳,不明人事时被花狗玷污,夫家伯伯本打算把她发卖,但她却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夫家又没舍得,又留了下来。作为一个童养媳的典型,萧萧受人愚弄、摆布。她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的人生是操纵的被安排的人生。她渴望变成女学生,却始终与她们无缘,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和受人践踏,生活在无知当中。
但是,从另一种眼光来看,萧萧的乡间也有现代人所羡慕不来的东西。
萧萧的乡间是很有情味也很现实的乡间,它永远给人出路。它像是世外,有着自己的质朴简单的存活的原则,自生自灭。世界上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没有一点矛头是指向萧萧的乡间,它和哪一种革命都不沾边,因此,任何激烈的对峙都与它无关。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得是人性的胜利。正因为如此,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中,可以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而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湘西民风质朴,湘西人勤劳而善良。萧萧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可怜,相反,其实她很享受她的生活,旁人又有什么权利置喙?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她和弟弟相处愉悦,她夫家的人也没有亏待她。即使是她因为被花狗玷污怀有生孕时,家里人因为当地的规矩准备把她发卖,他们仍旧收留着她,在等待发卖的时候,他们反而可以正常的生活,即使最后萧萧是因为生了个男孩而不必被卖,这还是表现出了湘西民众的善良淳朴。
反观书中的'“女学生”,她们对于制度有着自觉的反省与反抗,她们是先进的群体,是萧萧羡慕却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位置。但是,她们的生活,却是奢侈而缺少温情的。小资生活,不一定就比乡人的淳朴无知来得幸福。《萧萧》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萧萧一类人家把日子吝啬是同样的,各有所得,各属分定。许多城市中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完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好事情上面。萧萧的一家,因为一个夏天的劳作,却得了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湘西人在自己的辛勤劳作中,收获幸福,所谓的文明人,却在随意消磨浪费时间,过着近乎糜烂的生活,竟然还自诩为文明人。孰是孰非,谁也不能下定论,幸不幸福,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
萧萧,那个小女子,在湘西的某个小乡村,过着无知却没有忧愁与烦恼的生活,别人可怜她,她却依然幸福着自己的幸福。
风萧萧读后感篇2
沈从文的《萧萧》,在清丽淡雅的湘西山村背景下,以平淡舒缓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童养媳女孩萧萧苍白愚昧的生命状态,作品在淡淡的悲喜交织中,展示了一类人生命底蕴上的苍凉无奈,引人回味深思。
20世纪20年代的湘西山村还流行着古老的大媳妇小丈夫的习俗。小说主人公萧萧正是这样背景下的一个童养媳。萧萧“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没有母亲的关爱照顾,她出嫁的时候并没有向其他女孩那样都哭,萧萧不哭,“又不害羞,又不怕”认为“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这就显示出萧萧的生命状态是愚昧懵懂的,没有人生阅历,没有受过教育开化,所以不懂得珍惜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幸福与价值,就连自己的身体和命运是被别人摆布的,也不知道悲伤。到了婆家,除了带丈夫外,还要渍麻,纺车,洗衣,浆纱织布,打猪草等繁重的劳动,但受到的待遇却只是“喝冷水,吃粗粒饭”,“婆婆虽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同空气都帮助人长大”,萧萧“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表面看上去虽是喜人的场景,实则内里蕴藏了深深的悲哀——生命对苦难的麻木。然而萧萧又是善良可爱的,文中描写萧萧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写尽了她人性的善和美,使萧萧更显得可爱可怜,惹人关注。
我看来文中有三处萧萧生命的觉醒,虽然对于这种觉醒她本人是无知的。第一次,梦到“捡到大把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爬树,自己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溜。或一时仿佛身子很小很轻,飞到天上众星中。”这些平时被压抑的生命的渴望只有在梦中才得以满足,她吓醒来心还只是跳。她的梦是如此的质朴单纯,对快乐的定义还停留在如此原始的状态,让人看到萧萧的单纯,也看到她的愚昧和混沌,叫人心酸。第二次,是对女学生朦胧的好奇与向往,祖父所描述的女学生的生活是萧萧那个封闭落后的山村从未有过的'“稀奇古怪”,“岂有此理”,对于女学生大家只是把它当成夏日的谈资,引起种种的打趣,哄笑和奚落,但是“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学生并不可怕”并且经常梦到女学生,同她们一排走路。萧萧内心深处有着追求自身独立价值与幸福的渴望,但这渴望也只能以梦的形式达成。第三次,是被花狗的情歌和男性特有的魅力所吸引,女儿的天性萌发,变成了妇人。在社会环境的约束下,似乎只有这三次主动的流露出萧萧的生命渴望,其他时候,她总是受着社会环境的限制,由于缺少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萧萧对于这压制处于麻木无知状态。所以当失身怀孕的私情暴露后,决定萧萧命运的只能是统治这个小山村的种种封建宗法的规矩和观念,萧萧的生死祸福也就完全掌握在别人的一念之中,由他人任意地安排了。
好在萧萧的命运看似不错,由于萧萧的婆家与娘家长辈中没有一个是读过“子曰”的人物,萧萧才有被决议发卖的可能,好处是他们可以得点钱;又因为一时找不到买主,萧萧才能暂时留住;又因生了一个儿子,婆家有了种接代,萧萧终于不卖,而留在婆家了。这看上去皆大欢喜,但是小说结局,当萧萧与丈夫圆房生下第二个儿子时,她的私生子——第一个儿子又在迎娶大媳妇了。读者会震惊地意识到,这可怕的无意识的生命形式正一代一代轮回着,他们依旧愚昧麻木地在封建统治的安排下生老病死,过完一生,这实际上是极其可怕的生命底蕴的苍凉与无奈。作者在看似平淡,看似一切都好的氛围中赤裸裸地为我们呈现了处于底层人民的一种可悲的苍凉的生命形式,叫人心惊。不同于一般悲剧直接将人生撕裂给人看,作品揭露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比死了还不如,这份生命底蕴上的悲凉与麻木,才是人生最沉重的悲剧。
作品显示了作者对人的命运的深沉关切与忧患意识,自然,隽永的叙述中揉和了真挚的关怀,使作品格外饱满丰赡,是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风萧萧读后感篇3
如同《边城》一般,《萧萧》的民风淳朴得紧。我倒是很喜欢美好的东西。比如萧萧和她的“弟弟”,比如爷爷,比如哑巴,比如那充满宽容的一家人。
“天亮后,虽不做梦,却可以无意中闭眼开眼,看一阵在面前空中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这倒是真的了。每个人是有些许熬夜至凌晨的经历,还会觉得讨厌那种似睡又非睡的感觉。呵呵,但似乎,在沈老的笔下,我不知怎的竟喜欢起来了。那些黄边紫心葵花,一下子,安谧的不行。睁眼还是闭眼,皆是无边且无尽的享受。
说到了“女学生”的那一段,一开始,我会想到或许是笑话乡下人的无知。但再多想一点,其实也会接受,这不过是接受新事物的一个过程。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对此也不是深恶痛绝的,反而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在这里产生的吧。而更有趣的是,沈老在一九五七年较改字句的时候,加了这样的一句关于女学生的话:“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着他:‘哪,毛毛,看,花轿来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不讲理我要生气的!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就像是在一种轮回之中,新的变数也正在酝酿与萌芽。
可以看见,那些对当时人们而言,很新奇的事儿,于我们现在,不就是生活么。倒是了,无非是些自立自强的职业女性,自由恋爱之类的。萧萧是个单纯的女孩儿,单纯的人儿终究对美好的事物会产生愿景。萧萧本身就是活泼开朗又天真的少女,或许,她太过于认命了,有着些许的麻木,可是在我看来,她亦是随遇而安的,一个人,平平凡凡,安安乐乐,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至少在我看来,平静而安详的日子让我更随性。就性格而言,一定程度上,萧萧是和《边城》里的翠翠重合的。
关于花狗,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是怜悯萧萧,为什么在她花一样的少女情怀里,没有遇上更对、更好的。不能否认的,萧萧,由女孩长成了女人。因为一个叫做花狗的懦弱的男人。
我该庆幸么?最后的萧萧,没有被古老的制度荼毒,反而是被朴实的乡情拯救,最后的最后,小丈夫没有嫌弃萧萧,也没有嫌弃那个胖胖的男孩儿,男孩儿长大后喊他大叔,他也答应着并不生气的;其他人呢?似乎也没什么,“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竟没有什么不同呢!
呵呵,这样安谧的结尾,是可以让我,舒舒服服的,梦见那片黄边紫心葵花了。
风萧萧读后感篇4
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雄浑气魄的叙事场景,没有情节起伏跌宕的振荡感,《萧萧》给我的似乎一直是这样平坦的心境。闭上眼,静静地把它捧在手上,却仿佛又有一抹说不明深浅的淡淡的哀伤,道不清,剪不断,小心翼翼地在另一头牵动着心绪。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总能感受到那流露出的淳朴的乡村气息,朴素勤劳的民风,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仿佛是非常平静的姿态,而在这安宁的表象下总有那么几处汹涌澎湃,或许是泥沼,拉着你一直往下掉。
萧萧,故事的主人公,单纯而又善良,总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边城》里的翠翠,但不同的是,萧萧是一个更悲情的女子,集众多苦难于一身。她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伯父家。她十二岁的时候,糊里糊涂地做了童养媳,丈夫竟然比她小九岁,还只有拳头大。用当时的乡村说法“媳妇年纪大,才能诸事作帮手,对家中有帮助”,这种习俗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肯定它对家中劳动力增加的部分意义的情况下,换种角度我觉得它荒诞的近乎可笑。
首先,萧萧和小丈夫之间,“丈夫有些时候对于萧萧的怕同爱,比对于父母还深切”这已然是一种类似于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若说是夫妻,怎么能连一点点的情爱都没有呢?其次,萧萧“像一株长在圆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而丈夫还是那么小,对于追求者有着强健体魄的花狗,她的心里总怀着对爱情朦胧的情愫,单独一人时,想让花狗留下,却又害怕他留下。在单纯的少女情怀下,天真的她以为赌了咒一切就都有了保障,糊里糊涂地变成了妇人。这不仅仅是萧萧的错,谁能说这样的习俗就不要负些责任呢?
一家人对于萧萧怀孕事件“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按本分乱下去”好像是明文规定该这样做似的,这是不是就表明这些族长只是在表面做事给人看呢?在萧萧等待“发卖”的`时候,她的小丈夫知道了这事,但不愿萧萧离去“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究竟是谁定的规矩,是周公还是周婆。也没有人说的清楚”
由此可见,“乡下规矩”的条条框框,框住了这一代代淳朴无罪的乡民。他们只是机械地在自己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的情况下循规蹈矩卑微地生活。或许有人曾想过要反抗,比如,曾经年轻的人,那时的萧萧是年轻的。她想要挣脱出这个框,渴望像女学生一样,那么神气,那么自由。于是在花狗引诱她又狠心抛弃她之后,她决然地要出逃,去寻找自由的脚步,任自由带领她飞翔。但是这样的梦终究做得太美,不是说太美的东西连神都会因妒忌而从你手中夺走么?醒来的时候,梦到底碎了一地,这一地的玻璃渣子,戳得人眼生疼,心更疼,一瞬间的坍塌,早已寻不到自由的方向。该怎么弥补拼凑着重来?
在幸运地脱离“发卖”后,她被迫屈服,只留下曾用激烈的血气,挣扎在宿命深渊的美丽剪影。生命,自此寂寂。当多年后的萧萧抱着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牛儿娶亲,完全习惯了这样平庸的生活之后,也许连她自己也会忘记,她曾经仅有一次地,逐着自由的方向出逃过。
十几年前的唢呐声萦绕着,萦绕着,在耳际,挥之不去。又一回,倒带般吹唢呐接媳妇的喜事开始了,而我听到的绝非是唢呐无限膨胀的喜悦声,倒是一曲悠扬的牧歌,在欢悦的背后总有抹不去的淡淡的哀伤,一直一直单曲循环,像是生命褪去所有浮华繁盛后苍凉的底色。
风萧萧读后感篇5
一提到“萧萧”两个字很自然的就会给人以一种凄凉悲伤的气氛。譬如:“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自然环境的凄凉萧瑟。而我今天所要写的“萧萧”则是被中国的旧制度所压迫的一位典型的农村的淳朴的劳动妇女。下面就一起和我走进《萧萧》吧!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萧萧》,主人公也是萧萧。她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女性,但同时她也是一位令人感到十分惋惜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有中国传统乡村妇女的勤劳、朴素、善良等等一切女性的优点;在她的身上,也深刻形象的体现了一个被中国传统的旧制度所压迫的一位女性,这在某些方面也暴漏了中国旧制度的不合理。在我看来,中国的旧制度确实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们的传统美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那就是非常严重的压抑了人性!萧萧就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
这篇文章大致讲述了一位童养媳的故事,萧萧是一位童养媳,她比自己的丈夫打九岁。当她做媳妇时,她的丈夫仅有三岁,仍然在吃奶!这一切的事实就注定了萧萧要在她的“丈夫”没有成年时要一个人过!她没有朋友,就连平时能和她说话的朋友都没有,也根本没有人是真正的关心她的。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渴望有一个人能真正的关心她、呵护她、理解她的人。因此,当“热心”的花狗向她示爱的时候,一个从没有谈过恋爱的人,而且,正值花季一样的年龄,再加上,她长期以来的寂寞孤独之感使她坚定的认为花狗就是那个一直给她温暖并呵护她的人,但又有谁知道?花狗对萧萧只是一种生理需求,她被骗了!
当族人知道萧萧坏了花狗的孩子时,按照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是要沉潭或者是发卖的等等。在那个时代,一个已经嫁人的妇人若做出对不起丈夫的事情,这是犯了大忌的,严重的触犯了道德标准,其惩罚在我看来更是没有人情味!在这篇文章中,萧萧并没有被沉潭也没有被二次嫁到外地,原因是她为公公婆婆家增添了一个“苦力”,当萧萧生下了一个儿子时,家里人忙里忙外的,很细心的照顾她,渐渐的.时间久了,全家人也从心里接受了萧萧以及那个孩子。其实,在我看来,全家人接受萧萧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她生了一个儿子,为家里增添了一个“苦力”,我想更多的还是亲情吧!长时间的与公公婆婆还有自己的小丈夫以及家里人的相处,使得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种难以磨灭的亲情。萧萧这么多年来任劳任怨的苦干精神已经在无形中取得了公公婆婆的信任,而且,小丈夫从小就和萧萧生活在一起,这使得小丈夫越来越依赖她。因此,她并没有被赶出家门,而是被家人们在一次的接受了。这就是说明了任何道德规范,任何制度都不外乎人情。制度确立的目的就应该是服务人民的,就是应给保护人情的,当现实摆在眼前时,任何旧的制度,旧的思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消逝的!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它虽是一篇批判中国的旧制度戕害人的事实的文章,而实质上却从最后萧萧的结局来深刻的反映了旧制度的坏处。其实,萧萧嫁给小丈夫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她和小丈夫存在着年龄上的差距,小丈夫也会有长大的那一天,他也会遇到自己心爱的女孩子的,在他们之间有的就只是亲情,有的是相互关心与照顾。小丈夫是人,不是神,当爱情来临时,他也会为了爱情而抛弃萧萧的,这对萧萧来说无疑将是一场悲局!作者的这种以欢喜衬悲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显得悲凉!但其实,最悲的还是萧萧的未来所要面对的事情,就像文章结尾写得一样,她的儿子也娶了一个比他大六岁的童养媳,那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让人觉得可悲的是,萧萧的悲局又会继续上演,而却没有人可以制止住这场悲局的发生,这样下去,将会有更多的受害者的!这样的结局让我很是为萧萧感到悲哀,当然,更多的还是为中国的旧制度感到悲哀!
风萧萧读后感篇6
?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作品中鲜明的艺术特色。沈从文喜欢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赋予温柔如水,恬淡自守的品格。小说中的萧萧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看到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
但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强烈的乐观主义色彩,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但我们从小说的从头到尾,都体会不到悲剧小说的味道,散文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美丽的景色等等构成了一幅美丽湘西的`风景画卷和一个有着美好人性的边城世界,这些正是沈成文作品中最具艺术特色之处。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沈从文把萧萧描绘成追求自由,(.)梦想爱情的女性。颇有农村女性人性解放的味道。萧萧幻想成为”女学生”,渴望“女学生”自由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在小说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和城里世界的冲突,湘西世界人们对城市女性因陌生距离而存在的偏见,也可以感到城市生活对湘西世界人们思想的影响。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但她的儿子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这是小说最显悲的地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风萧萧读后感篇7
看到题目,想必大家应该知道,我们要说的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刚刚看完《萧红文传—呼兰河畔的萧萧落红》这本书,心里着实难受,虽然生命的最后,她得以与蓝天碧水永处,可是这又如何?难道我们能忘了她的苦难,她的坚强,她的才情吗?
萧红出生于1911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民间,在呼兰城,这个日子出生的孩子是不吉利的,加上是个女孩,在当时那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中就更加被嫌弃。凡此种种,仿佛萧红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所以,祖母的嫌弃,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无奈就是萧红人生的开端,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一生“在白眼和冷遇中开场”。但是,却有一个人给了这个苦命孩子最初的温暖,那就是萧红的祖父,一位慈爱善良的老人,他给这个孩子取了大名叫张秀环,乳名“荣华”。此后的十几年,在祖父的守护中,这个孩子渐渐长大。可是,十九岁时,祖父的去世让萧红彻底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再没有人爱的.萧红只能自己去寻找爱。
长大了的萧红不满于家里包办的婚姻,加上想继续读书求学,就和表哥逃到了北京,可是,没过几天,没有了钱的两个人还是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呼兰城。于是,萧红生命里的第一个男人,也就是她家里给她找的那个富家子弟,汪恩甲出现了。因为萧红逃婚,家里已经不再接受她,而汪恩甲又及时送来了关心和帮助,想必那么年轻又不谙世事的萧红是很难拒绝的,于是两人在一个小旅馆同居了,有了安稳生活的萧红以为命运开始垂青她了,其实这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就算是她怀了汪恩甲的孩子,他还是悄悄的离她而去,并且欠旅馆的房费也没有结清,都留给了萧红去还。旅馆的老板当然不会放走身无分文的萧红,她被关进了冰冷黑暗的地下室,迫于无奈的萧红只好写信给报社求救。由此出现了她生命里的第二个男人。
萧红的求救等来了她一生最爱的那个男人————萧军。从萧军踏入那个狭小的地下室开始,他们的缘分就开始了,也许谈不上一见钟情,但是绝对是相谈甚欢。就此,被救出来的萧红,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恋爱。性格豪爽的萧军尽其所能的照顾着孕妇萧红,萧红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疼爱和尊重,于是在她生下了汪恩甲的孩子,并立刻送了人后,毫无障碍的萧红开始全心全意的爱萧军,虽然两个人的生活是那样的贫困潦倒,但是,两个人的温暖足以抵挡任何的寒冷和困难。在萧军爱的滋润下,萧红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第一个短篇《弃儿》,仿佛就是她的人生写照,渐渐的,受到鼓励的萧红作品越来越多。而这时,鲁迅先生的赏识,可以称得上是命运对萧红唯一一次的垂青。在鲁迅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诞生了,从此,中国的文学界多了一位才情出众的女作家。可是,随着萧红的成名,有着大男子主义的萧军似乎受不了了,他竟然打了萧红,并且提出了分手,而这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萧红怀了萧军的孩子,纵然这样,萧军还是头也不回的离去。怀着萧军孩子的萧红,接受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
心情已经破碎成渣的萧红,不知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这时,文质彬彬的端木蕻良送来了真诚的关怀,让她有了希望和信心。不久后,她艰难的生下了萧军的孩子,那个孩子却在几天后夭折。加上当时中国的战事越来越紧张,萧红和端木蕻良去了香港。在香港,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逐渐成熟的萧红也在这时进入了创作的丰收期,并完成了伟大的《呼兰河传》,可是,命运终究还是不会放过这个苦命的女人,先是端木蕻良丢下她独自离开了香港,再就是萧红的病愈发严重,她终于倒下了。在和病魔抗争了一段时间后,1942年1月22日上午11时,她永远的走了。随后,她的骨灰被葬在了香港的浅水湾,有蓝天碧水相伴。
萧红的一生,短短三十年,在错误中开场,一生都在和命运抗争,一直都想做好自己,却到死都抗不过命运,都没有做好自己。幸而她留下了那些渗透着她生命和情感的美文与佳句,就算是误入人间三十年,那也不算白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