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心得8篇

时间:2024-05-13 13:51:09 分类:心得体会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写心得体会使我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400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们仨》读书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读书心得8篇

《我们仨》读书心得篇1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看杨绛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杨绛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我们仨》读书心得篇2

“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钱锺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为昨日晚上所写,写不下去,今天中午继续。

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钱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达可已闻达,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这种感觉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其实怕被忘记,才放大来演吧。

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在你20岁这个年纪,你凭什么去拥有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这个你指的是我,相比去冲去闯,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

说回他们仨,都是书虫,我觉得做书虫书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书如命,很棒的夸赞。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书,是什么样的心态,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书的,说的肉麻点,看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在驱动我,在获取知识之后的那种满足感又奇妙无比,我看的书越多我会发现我要看的书越多,发觉自己看的书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广袤,恨不得将全世界的好书都看完。很多人将读书的动机归为能增长见识和智慧云云的,我觉得不然,那只是结果,我的动机就是我喜欢读书,我喜欢处于那种状态,就像喜欢打球喜欢旅行喜欢逛街什么之类的正常爱好一样,而获得智慧知识那只是结果,顺其自然的结果,不必去强求的结果。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一直读下去。

再扯两句家庭,前两天妈妈给我微信说爸爸又叽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给爸爸发了条短信,其实内容不过于别生气,一家人,要珍惜,我爱你。但是我是带有感情去发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这个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他们很少去透露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爱,那么就让我负起这个责任,告诉其他三个人,“我们四”是相亲相爱打死不离的家人,珍惜这世情缘。写到这里,我似乎对《我们仨》又多了点感想在心头。

说是读后感,基本没牵涉到他们仨什事,只是借题发挥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懒得去管这么多,不知道还要写什么,所以就不写了,望下次写的好点,望长写长有。

《我们仨》读书心得篇3

按道理,《我们仨》是一本叫人看了悲伤的书,生离死别向来是个沉重的话题,但作者却没有悲恸的哭述,而是用平静的笔娓娓道来,展现地更多的也是这个三口之家平凡生活中的缕缕温情。

?我们仨》发表于20___年,全书分为三部,分别是“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第一部用简短的两页讲述了作者的挥之不去的梦,第二部完全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三部则是作者婚姻63年来的回忆录。作者高超的文字技术、写作手法不必赘述,暂且想谈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些感触。

关于爱情: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于1932年,初次见面,男方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女方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一见钟情,羡煞旁人。

1935年结婚后钱钟书带着杨绛来到英国,两人先后求学于牛津和巴黎大学。杨绛称钟书生活中“拙手笨脚”,来英国的第一天,钱锺书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个门牙。在杨绛怀孕时,钟书经常在家里“干坏事”,时不时打翻了墨水瓶,砸坏了台灯,弄坏了门把手,而杨绛却每次都回:“没事,我会修。”在杨绛看来,钱锺书身上那些缺点,都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他身上的优点却是独一无二,旁人无法取代的。她曾说“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

后来杨绛怀上了圆圆,钟书知道后只一句:“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两个人能够一辈子颠沛流离,相守相助,或许正是懂得相互欣赏的缘故。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她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这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情话,许多人抱怨自己遇不到真爱,他们或许不是没有遇见过心动,他们所期望的只是一种被坚定需要的感觉。

关于亲情:

圆圆刚出生被抱出产房时,钟书仔细看了又看,然后得意的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这是父亲给她的欢迎词。我很喜欢护士们给圆圆的称呼“星海小姐”,因为她出生时啼声洪亮,大家便称她“misssing high”,也是对圆圆健康成长的寄托。圆圆很爱读书,天资聪慧,跟父亲很像,也始终跟父亲最“哥们儿”,父女之间的互动也是一家人的乐趣所在。

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阿瑗写了一张大字报与“牛鬼蛇神”的父母划清界限,然后一言不发,从书包里取出未完的针线活,为妈妈做一套睡衣;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她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塞进瓶子里。他们仨是一个整体,互相帮助,彼此依赖,谁也离不开谁,读书笔记。只要三人在一起就充满欢乐,只要三人在一起,生活再艰苦都有挺过去的理由。在钱媛去世前一两个月,她还坚持病床上写着《我们仨》,她想把最珍贵的回忆留下,她想告告诉他的父母她有多爱他们。令人遗憾的是人世间没有永远,只有不尽的生离死别,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

关于家国:

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的留在上海,静待解放。”在中国局势动荡之时就杨绛和钱钟书便急忙的从英国赶回国,而此时的圆圆,才两个月。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但却默默地给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仨》读书心得篇4

泛黄的封面、潇洒写下的书名,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中国文人别样的雅致风韵。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抽出一些时间,欣赏娓娓道来的故事,好好咀嚼,在我看来,是有必要的。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思念带来无边无际的伤痛,痛定之后剩下洞彻生死世事的达观。书中没有心碎的词句,丝毫不显露悲痛的内心,然而纸张满溢着对丈夫、对女儿的无尽思念,虽然只剩下杨绛先生孤身一人,但她活在甜美的回忆之中也满脸幸福。所有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看来都是淡定超脱,但内心只有冷暖自知了。

一个长达万年的梦开始出现,杨绛先生与家人一起在一条古驿道上离离合合、聚聚散散,看到后面才知道这些事一家人在最后一段人生路的真实写照。作者笔法细腻,十分注重细节,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被串成一条朴实却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古风项链。没有直抒胸臆,没有直接议论人事,只是细致从容地叙述,将思考的空间留给了看文字的我们,她所想表达的想法和主题也就这样慢慢、慢慢浮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全书以这样简单的三句话结尾,一阵心酸涌来,愿那份温馨的回忆能陪伴者杨绛先生寻觅到回家的路,与日夜牵挂的亲人相聚。

我们俩老了只有短短一页,但是却包含着对故人的满满怀念;我们失散了文字里描绘出的梦境虚虚实实、亦幻亦真,走上古驿道,相聚再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最着墨描写的一个章节,几十年来普通平凡家庭里的一个个日子,对于专注于做学问的夫妻俩,生活更是简单,尽管风雨兼程,依旧相互搀扶前行。伤心处,我会心酸,受到撼动;开心处,我会不自觉跟着书里的人物一起欢笑;亲人离散时,我跟着一起悲痛。跟着作者喜怒哀乐,也赞同着一些价值观。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回忆录,更像是人世间的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哀的剧本,灵动细致的笔下角色鲜活。

从窗户纸的孔隙中,看到了一户书香门第的故事,即便有主角已驾鹤西去,但依旧动人心弦。再多的赞美评价在不真真翻看这本书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现今作者还站在这座书桥上寻找着知音。

《我们仨》读书心得篇5

是因为自己老了吧,总觉得自己和家人分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这本书很好,很深,必须要仔细研读才行。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绛,这时她大概在1981写的,文中的我们仨指钱钟书,钱媛,写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作者在写的文章时已经有一些年迈,自然,年长的人总会做梦,作者梦见自己与亲人失散的情景,一想到我们仨失散了,也就十分难过,十分不舍,不知如何才好,作者文章每一句很朴素,文学味儿特浓,想在读小诗,字里行间都写出了我们仨关系密切,形影不离,相依相随,但又突然分离,这使文章形成了一种对比,更能体现出作者在梦中的恐惧和无助……

这本书举例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欢喜更多,女儿成了大学教授,笑谈父女相,俩夫妻互相理发等等。但也就是这样,作者才会更加害怕分离。

作者担忧自己与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见不到他们的面,这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已经老了,作者与丈夫都已经老了。

文中多处用到环境描写,主要背景十分阴暗,而这时年迈的自己突然与自己唯一的亲人失散了,再使作者进入这样阴森的环境,便会无比恐惧,无比害怕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中,虽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梦和钟书的解释更让我害怕。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每天晚上半夜总会惊醒几次,有机会总会和我们在一起,可是因为工作,爸爸妈妈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实我也都知道。

也许,也就是这种恐惧分散,害怕离别的心吧。

不愿分散,不愿离开。

现在的我们还多陪陪老人们吧,别让他们为了自己,操碎了心。

《我们仨》读书心得篇6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句话我见过无数次了,真的,数也数不清。大多数人都会问:“哪句话对你触动很大?”“哪本书最让你落泪?”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让我想到很多书,很多作家。但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应该是我读过的最娓娓道来的一本书。

第一次读《我们仨》应该是高中时期十六七岁的年纪,那段时间看过一个关于“失独家庭”的调查报告,或许是因为十六七岁本身就是一个极易敏感的年纪,那段时间就一直在脑子里面反复去想一个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对父母应该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然后就在这个期间读了《我们仨》,初读时整个人都笼罩在极大的悲伤之中,感觉人生为什么会如此残酷,让一个人在垂暮之年先后送走了自己的女儿和丈夫。

第二次读《我们仨》是大学时期二十二岁,假期在家闲来无事,便又读了第二遍。脱离了那个敏感易感伤的年纪,在读时看到的已变成一个邻家老太太在给你讲述儿女情长,父女嬉闹,相濡以沫这些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沧桑,家园变故中的辗转与艰辛。文中有一句钱先生的话“嘿,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这大概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情话了。尘世间的相濡以沫,互相搀扶,即使再多的艰辛苦涩,也变得甜润。后来又有了女儿,一加一成了三。三口一家,在家里没有文学泰斗,也没有翻译巨匠和建国后外语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有的只有三个人,你爱我,我也同样爱你的温暖。

第三次读《我们仨》就是几天前了,因为这篇读后感,又重读了《我们仨》。与第二遍的阅读时间相差不远,但身份又发生了改变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工作者。也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了新生命的诞生,亲人间的离别,还有一对对朋友走入婚姻的殿堂。这些阅历,让性格变得更加随和安静。就像是文中描写到的那种暖,不是盛夏七月的骄阳似火,而是冬日的寂静午后,静静的洒在身上,细碎,但入人心。生活中的感动必定是一个个细碎而温暖小事的堆积,像是渴的时候的一杯水,像是你爱我时我刚好也在爱你。没有策马奔腾,也不应该是你死我活。在我看来,婚姻与家庭中最珍贵的回忆绝不应该是物质和形式上的,它应该很细碎,一餐一饭,一盏灯一杯茶......就像杨绛先生在书中的点滴回忆那样,每一件事都是极小的事儿,但恰是这些小事,才藏着这世间最珍贵的幸福。

人生中的美好大概就是有一天我们终将失散,或者分手,全靠那些过往的回忆即可聊度余生......

杨绛先生曾经翻译过兰德的一首诗,谨以此诗作为文章地结尾: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准备走了。

《我们仨》读书心得篇7

拿到《我们仨》这本书,实在是有些缘分。当时因为没有看到读书活动的通知而错过了报名的机会,自己还遗憾了好一会儿,谁知开学后班长便通知多了几本书,喜欢的可以过来领,我第一眼便看到了《我们仨》,就赶紧报名领了过来。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文艺女青年,但却常常下定决心一定要多读书,于是便给自己列一个长长的书单,虽然任务常常达不了标,但是知道的书名却不少。我是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来后,才知道她这个人的,一开始还因为先生这个尊称误以为是男人闹了不少笑话。

初读这本书时,因为不了解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理解起来很是艰难,尤其是作者杨绛在书的开篇描写钱钟书在最后弥留之际和她的女儿钱瑗住院去世这段时,用古驿道坐船和梦中看女儿来形容。我有点后悔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为什么没有好好了解一下他们的经历,这样才可更加身临其境。当我看完作者杨绛和钱钟书的生平经历后,又重新读了一遍开头,这下才理解了钱钟书为什么会被黑车拉走开会还要选择走古驿道这条路线,为什么他必须得在“小船”中睡觉,明白了在梦中怎么可以看到女儿那么多的事情,意识到他们二人的“回家”对杨绛来说是何等的打击,才明白第二部的篇名含义“我们仨失散了”,心中直涌出一阵心酸。

全书中并没有抒发出特别强烈的情感,整本书都是在描写一家三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钱绛先生的出生年月比我奶奶还早个十七八年,但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是如此超前,两人同是无锡老乡,在清华校园中一见钟情,杨绛绛没有嫌弃钱钟书的“拙手笨脚”,钱钟书也每日为杨绛送上早餐,相濡以沫的一生令人羡慕。我们仨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原来一场势均力敌、门当户对的爱情竟是这么的圆满幸福,两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不会为柴米油盐的琐事而吵架,在国外的早上喜欢喝一大茶瓯的印度lipton红茶沏的牛奶红茶,回国以后因为买不到茶叶还用三种茶叶混搭,“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足以见得平时的生活情趣。丈夫也不会嫌弃妻子不会做饭,每日为妻子烹饪早餐还端到床边,两人就着锅用白水涮肉吃也吃的十分开心;两人不在一起时就通过写日记和写信来把自己经历过的有趣的事记下来回来好告诉对方;在面对前途的选择时两人也有过争执,但最终不会忘记要尊重对方自己做的决定,也不会在事后因为这个决定而互相责备;一家三口住在狭小的办公室,疾病缠身,也依然每天开开心心的;朋友虽少但都是脾气相投的人,每日谈天说地好不快活;即使经历了动乱,下放了牛棚被剃了阴阳头,被人冤枉,呕心沥血的作品被人否认,在书中也看不到一丝的不满与绝望。

在杨绛的笔下,他们的女儿钱瑗从小便深得别人喜欢,过目不忘、不爱哭闹,外公和爷爷都把她捧在手心,小小的年纪便有很强大的自制力,妈妈不让吃的东西绝不会偷吃,只会挂一滴眼泪轻轻扯妈妈的衣角,惹人怜爱;虽然从小体弱多病经常休学,但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学,还自学了俄语;小小的人儿在爸爸出差时被交代要照顾好妈妈,就自己默默地帮妈妈除去蜂窝煤上的猫屎;即使五六十岁了,也依然像个未成年的女儿,会跟妈妈撒娇跟爸爸逗嘴,三个人在一起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通过杨绛的描述,我觉得他们生活的幸福又快乐,但在查到的资料中我了解到钱瑗的第一任丈夫因为的迫害在家中自杀去世了,我想着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吧,但是作者却一笔带过只说她的女儿和第二任丈夫的幸福生活,着实让人有些欣赏杨绛先生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时所作,我们在书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细节,不仅是对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描述,还有自己的爹爹、爸爸和朋友等等,许多事情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一样,即使是借助着日记来会议,也着实有很大的工作量。我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写下这些充满幸福的瞬间时,内心是多么的留恋和不舍,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无法加上“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个结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我体会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也拥有和杨绛先生相似的幸福瞬间,《我们仨》描绘的是可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节,生活中虽然有争吵和艰苦,但总会需要乐观和希望来继续走下去。

《我们仨》读书心得篇8

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幸福的学者家庭是不少人梦寐的理想生活。前些天,偶然在家中书柜里看到杨绛写的《我们仨》,便随意的翻阅起来。

书是杨先生在女儿、先生相继去世后写的,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平平淡淡的字句,却承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味道的书,看了总觉得一股驱之不散的阴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离情。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无奈莫过于死别生离,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愁断人肠!

书从一个万里长梦讲起,看似无边无际,其实都是现实生活在梦境离的真切反应。尤其是钱老一句:那是属于老人的梦。不禁令我心寒,一个同样的情景的梦莫非亦将横亘在我的暮年?!

两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飘洋过海求学的艰辛,战争中辗转相聚的艰难,困难也在两人间的生活琐细中化作了轻描淡写。也许人生亦不过如此,无论彼时如何辉煌或困窘,到时候也不过尘归尘、土归土。管你是王侯将相身后仍是一抷黄土罢了!于是佩服杨先生的生活观:不与世求,不与人争,安安静静过日子。

女儿圆圆是父母的乖宝贝。既聪慧又孝顺且贴心,我想养女莫过如此。有了女儿做三,家就完整了,不仅仅是恩爱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乐融融。过往从小到大的家庭欢欣细事跃于纸端,成为杨先生反复回味的幸福时光。

感人至深处是附录里圆圆和父母的通信,那时候正是三人最艰难的时光,三人三地,聚少离多,圆圆和父亲都大概知道时日无多,彼此的牵挂不舍可谓字字催泪,就不再细说乐。

匆匆阅毕,无异看了一场人生离合。

《《我们仨》读书心得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