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与灯塔读后感8篇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叙事风格,优秀的读后感能够让我们记录书中的内容和内心的感悟,让阅读的收获更加深刻,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船与灯塔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船与灯塔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完了《爸爸的灯塔》。爸爸,一个神圣的角色。他,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孩子眼中的一座坚不可摧的高山。然而在《爸爸的灯塔》中,这个孩子的爸爸却永远不再是那座坚毅、挺拔的山峰了。
她的爸爸是一只高大的“猛兽”,又是一个顽皮的捣蛋鬼。爸爸是一位建筑师,他喜欢画灯塔,只要纸上有空隙的地方他都要画上奇形怪状、五彩斑斓的灯塔。爸爸的梦想是能够设计一座真正的灯塔,他非常崇拜影片《贝尔灯塔》里的主人公史蒂文森。终于,爸爸在一座名叫象贝的小岛上,设计了一座灯塔。全家都非常高兴。然而好景不长,有一次爸爸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回来时的爸爸坐在轮椅上,右手几乎失去了知觉。但她和妈妈依然爱着爸爸,她还是喜欢和爸爸玩。面对巨大的悲痛和不幸,她们选择了从容应对和坦然接受。不管怎样,她都会像从前那样呼唤爸爸,对他笑,跟他说话。她记住了妈妈说的话,她们依然是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
然而,我很辛运,我的爸爸是一名厨师,经常烧一些很好吃的菜肴。但我经常认为我的爸爸很没用,只会烧菜,智力还没我高,因为他连二年级的课本都一窍不通。我有时都会嫌弃爸爸,他不懂我学的知识,在我有不知道的问题时,我问他,他只会说一些大道理。我曾有几次和爸爸天翻地覆地吵架,是因为爸爸说了一些大道理,我嫌他啰嗦。
现在我读完后才知道,不仅母爱无私,父爱也很伟大。
爱,没有语言,只有纯真的奉献;爱,只有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
船与灯塔读后感篇2
爸爸的灯塔?为什么是“爸爸”的灯塔呢?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书中的爸爸是一个爱运动、身体强壮的建筑师,爸爸能造出各种各样高大建筑物,爸爸手很灵巧,能用木头造出汽车、轮船等等。“他把木头小汽车和远洋轮船都漆成橘黄色,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他从来都知道。”爸爸的心中有一个梦想,他想建出一座由自己设计的灯塔。为此,爸爸画了很多的灯塔。“这些灯塔有的像古堡,有的像火箭,有的像海螺,有的像一条腾空的飞鱼。”
爸爸把他的梦想都画在了纸上,也画在了他的心里。“我相信,世界上一定会有一座灯塔是爸爸设计的。”果真有一天爸爸受邀担任了一座名叫象贝小岛上灯塔的总设计师,建起了一座灯塔。“我的爸爸,他也像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那样了不起!面对灯塔,我感受到一股力量。”爸爸继续他的建筑之旅,可是有一天悲剧发生了,有工人在施工中操作不当引起危情,爸爸上去救他们,结果受了重伤,右手几乎没有了知觉,记忆也出了问题。不过“我”和妈妈没有放弃爸爸。“我想以前爸爸是我的灯塔照看着我,那么现在我就是爸爸的灯塔了。”《爸爸的灯塔》看完了,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叫“爸爸”的灯塔了。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爸爸妈妈和女儿之间的深厚亲情。在女儿心中爸爸永远是那个有力量的、威武的,像灯塔般挺拔的爸爸。
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灯塔。
我可以是一座很好的小小灯塔。
船与灯塔读后感篇3
弗吉尼亚·伍尔芙,或者还是顺口称作“伍尔芙夫人”吧,是我意识流小说阅读计划的一部分。我先前听说过一个阅读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后,再去挖掘他所青睐的作者,列出名单去读这些作者的作品。沿这条脉络读下去,不仅能加深认识,还能感受到作者间的相互联系,我觉得此方法可行性很高。
之前读马尔克斯,对意识流十分感兴趣,于是就挖掘出伍尔芙、福克纳、乔伊斯三位代表性作者,决定系统的阅读一下。
?到灯塔去》的故事其实不复杂,但由于意识流写作手法,使得阅读时必须把各个角色的视角拼凑在一起,才能理清小说主线。这样就间接提升了本书的阅读门槛。这本小说的时间线,主要分成两部分(中间有一个交待时间流逝的过渡章节):一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姆齐一家和朋友们在海边度假别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大战之后,十年光阴流逝,物是人非,一家人故地重游回到别墅的境况。
值得强调的是,这两个部分所描绘的都是一天时间内的故事。也就是说伍尔芙用复杂的意识流手法,把两天内的生活写成了一部二百多字的小说,在有限时间内,加入大量的回忆和倒叙,把故事塑造得极有厚度。
小说定名为《到灯塔去》,但其实直到故事最后,一家人才真正登上那座灯塔。在故事中,小儿子詹姆斯很想去海边的灯塔看一看,却因为天气原因没去成。而等到他真正登上这座灯塔时,他已从小孩子成长为青年,身边的多个至亲也在十年岁月里,因疾病、战争相继去世。除令人感喟岁月无情之外,这里的“灯塔”也多了一层哲学意味,代表着人对理想的追寻(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因为追寻理想是件不需理由的事,是人类反叛世界虚无本质时,对最优道路的选择。
故事中的人物,其实就展现了理想面对现实时的不同形态。比如:拉齐姆先生在小说中是位哲学教授,但由于家庭生活和个人天分的`原因,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本辈子的成就都可能只局限在教书育人,而提不出什么开创性思想。他的选择是:接受现实,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再比如:大儿子安德鲁,他是个数字天分极高的年轻人,理想是到剑桥大学求学,成为数学家。但他却因为战争被应征入伍,最终殒命于枪弹下。
着重要讲的是暂住在拉齐姆别墅的莉丽。她是个蹩脚画家,同样也是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在当今的中国,我们尚且用“大龄剩女”这样有负面色彩的词给这类女性贴标签,足可以猜测到一百年前世俗社会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态度。伍尔芙夫人,对这一角色的刻画,无疑带有一丝女权主义色彩。许多当时的先进观念,在这个角色身上得到具体展现。她对绘画理想的坚持,对大男子主义的反感,以及面对婚姻徘徊不定的态度。使这个角色读起来很有趣,富有立体感。
伍尔芙夫人的这本《到灯塔去》风格很独特,意识流写法使小说从不同人物视角展开,相互叠加后,又继续延伸。人物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件事物,补足其他角色“看不到”的部分,进而把整个故事拼凑完整。小说人物就像真实的人一样,在头脑里迸出零零散散的念头。而读者的任务,就是从中捡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故事拼凑完整。这种华丽且不失文学性的写法,我个人真的非常喜欢。
如果你对意识流小说感兴趣,喜欢有哲思的故事,或者喜欢有女权色彩的文学作品。那么我想,伍尔芙的这本小说,你不应该错过。
船与灯塔读后感篇4
说中,灯塔看上去是去旅行的目的地,其实它是拉姆齐夫妇的整体代表,这一象征不仅意味着他们在人物中的中心位置,而且灯、塔分别是夸张温情的拉姆齐夫人和客观严苛的拉姆齐先生的象征。拉姆齐夫人被喻为灯塔的闪光,她不仅“具有火炬般光彩的美”,而且,她乐善好施,总以关爱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就像灯光一样将“所有的贫穷和苦难都化为光芒”,给人以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拉姆齐先生是作为其妻子的对立面来塑造的,通过孩子的视角,我们看到拉姆齐先生自私虚荣,喜怒无常,总是要求别人的同情,与此同时我们还能从其他人物的视角,看到他的优点——重视勇气、真实和毅力,事业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总之,拉姆齐先生就像灯塔一样坚实、忠实于生活。所以,拉姆齐夫妇并不只是对比、相互映衬的关系,两者还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正如两人美满的婚姻关系。拉姆齐先生理智、忠于现实却不能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拉姆齐夫人情感丰富,关心他人,“思想崇高”却“行动无效”。两人统一的`是理智与情感、现实与理想的统一,而灯塔即是建立在理想基础之上的理想之光。
附录:“鬼”诱茶客
在昔日海洋大国——英国的文学作品中,灯塔常常是一个重要的素材,随附《第一证书英语教程》中《“鬼”诱茶客》一课课文的中译文如下,以餐读者。
“五十个便士看一次海湾的景色,”那个拿着望远镜的老者喊道。“明媚晴朗的早晨,看看那古老的灯塔和1935年那艘失事大船的残骸吧。”
看一次五十个便士,这纯属掠夺,不过,那景色的确很是壮观。悬崖峭壁绵延不绝,海风激起金光灿烂的波涛,犹如脱缰之马扑向海滩,数只游艇,扬起乳白色的风帆,千姿百态地在海面上左躲右闪,成一曲线前进。往下看,成群的海鸥一面在水面上盘旋滑翔,一面尖声鸣叫,互相呼应。在一英里外的海面上,那座古老的灯塔矗立在一些岩礁上的一个石砌台基上,海浪贪婪地吞噬着这些岩礁。花钱我是毫不吝啬的。就在我把望远镜对准那座灯塔的时候,我身边的那位老者轻轻地拍了拍我的手腕。
“你听说过发生在那座灯塔上的一桩骇人听闻的大悲剧吗?”他悄悄地问道。
“我想可能有很多传奇故事与这样一块引人注目的地方联系在一起,”我提示说。
“根本不是传奇,”老人肯定地说,“我父亲就认识那两位卷入这场悲剧的人。一切都发生在五十年前的今天。你听我给你说吧!”
他的声音好像变得更深沉更富有戏剧色彩了。
船与灯塔读后感篇5
年幼的詹姆斯有一个愿望,就是到海中岩礁上的灯塔。然而在那年的夏天,由于气候不佳,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故事就从这儿拉开了帷幕。
本书分为三部,第一部就着重写了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以“窗”为标题的第一部,就写了沟通的一扇窗,象征着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之窗。她用她敏锐的洞察力,看出了人们的思维情绪,又凭她的菩萨心,为亲友排忧解纷,访贫问苦,助人为乐。要了解她,你需要“有五十双眼睛”来观察,但也难以窥其全貌。她对于人生缺陷总想全力补救。在她的人生中,能够解决别人的痛苦,纠纷,让身边的人都能和谐地,稳定地生活就是她的愿望。通过努力,她在那种混乱的生活中创造了一个焕发着心灵之美的孤岛,使亲友们感到至少暂时处于一个受到庇护的稳定的世界。她为了她的家人,她的`朋友付出了太多,也有很多的成功,然而,她取得的成功是有限度的,在第二部分中,拉姆齐夫人去世了,她的一切努力似乎付诸东流。但是,在结尾部分,拉姆齐夫人的形象又在她身边的人们中浮现,莉丽完成了她的画,拉姆齐先生也抵达了灯塔。
拉姆齐夫人及身边的人的人生都有那么一个追求的目标,在混乱的世界里她与其他人的成功都是有限的,毕竟会有失败甚至破灭,但是,虽然能力有限,心却是无限的,只要在自己的范围内真诚地用心去追求,往往最终都能实现,即使未实现,也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毕竟,自己真真正正地追求过,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老实说,自己的过去的确拥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在nba里打球,如今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而且很久以前就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如今漫无目的的我过着每一天,感觉自己的生活很空虚,或许末日到了,我也就这样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吧。应该给自己一个目标了,我可不想在如今并不混乱的世界里给自己创造出一个混乱的世界。生活就是有自己追求的事物,并真心地追求它,在这条路上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奇妙,正因为有了这些奇妙,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充实,生活才有意义,到头来才会知道我是传奇。
拥有一个目标,一个愿望,真诚的去追求吧,至少要让我知道,我是传奇。
船与灯塔读后感篇6
读《到灯塔去》却让人很难感到四季的变迁。它最开始讲的甚至算不上是一个故事,简直是琐碎的生活本身。拉姆齐一家和他们的客人们在岛屿上的别墅里度假,小儿子拉姆想要去海那边的灯塔去,拉姆齐夫人答应他第二天去,拉姆齐先生说坏天气不适合出行,于是行程取消了。第一部分就这样结束了。
读者甚至连这样简单的情节也会遗忘,因为它们就像几根电线杆,零星地散落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当你在其间行走的时候,早已被花的繁复、草的丛杂所吸引。作家大量的笔墨描写拉姆齐夫妇和几个客人相互间的交流,以及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于是,拉姆齐先生兀自朗诵诗句的威严和任性,拉姆齐夫人慈母般的温情,孩子们尚未展开的人生得以一一浮现。除此之外,在一次散步或者一顿晚餐的时间里,我们看到客人中的一位拉姆齐先生几十年的老朋友、一位热爱画画的独身姑娘,一对相爱的年轻人以及一位踌躇满志又出身潦倒的男青年,在他们近乎碎碎念的心理交战中,每个人都显得不安、骄傲,在时间的洪流中无可奈何。作家的眼睛像是显微镜,看见了每一颗尘埃的跌宕起伏。
紧接着第二部分,作家的视野并未离开这栋别墅,尽管这里已经空无一人。她不厌其烦地描写岁月是如何悄悄侵入房屋的各个角落,又摧枯拉朽般留下伤痕。描写这栋失去往日繁华,仿佛很快将坠入尘土中的房子,像是在电影屏幕上匆匆打出“二十年后”的字样,无情地逼着时光前行。在大段的景物描写中,伍尔夫淡淡地写出拉姆齐一家的际遇起伏:一些孩子没有等到他们的好时光,谁谁谁在战争中死去,谁谁谁死于难产,拉姆齐夫人也去世了,也许是重病。作家像是静默千年的山河,冷看一代代鲜活的生命在转瞬间萎去。
第三部分,拉姆齐先生回来了,带着几个长大成人的孩子和几位昔日的客人。拉姆齐一家终于要到灯塔去了,拉姆齐先生坐在小船的.中央,小儿子在船头掌舵,女儿静静地观察这一切。在多年之后,他们终于启航了,不说是为了纪念谁,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并非甜蜜,他们还是出发了。七十一岁的拉姆齐先生对老渔夫说,他们不久就会脱离尘世,但是他们的子女还会看到一些新奇的事务。小儿子看到荒凉的灯塔,想,这些年来隔海相望的灯塔,原来只是这番模样。而那位在别墅里遥望他们的画画的姑娘,却像是被完成了多年的夙愿,她对于拉姆齐夫人难以抑制的怀念终于得以安放。
读完这本情节寡淡的书,让人很难意识到竟然已经读完了。所谓的意识流,就是在这无数琐碎的念头里,竟然有生活的真相吧。
船与灯塔读后感篇7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作者通过莉丽·布里斯科对女性气质从抛却到认可再到超越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女艺术家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经历的艰难和困惑,以及女性主义的真谛。指出只有培养双性头脑才是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伍尔夫是个人物。谁都能说上两句对生活的感受,但像伍尔夫这样如此细腻地大篇幅绵延不绝地、不断感发,完全没有任何重复感,这是比较少见的。伍尔夫把现实、思维、情感混揉成了一杯交缠不清的白开水。窗和到灯塔去之间的过渡段落,能以正常阅读速度追得上作者叙述节奏,没有任何含混和思维飘忽的,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天才级的读者。可读和写,还差着一个数量级吧?就像对程序员来说,要是能读得进伍尔夫,看得懂的算法,我觉得就没有你读不通的代码了。
伍尔夫没有固定的或者性格单视角的人物塑造,在她的作品里,所有人物因为不同人物,不同心境下的多侧面多角度复沓或者矛盾的感受和评价,显得真实可信。伍尔夫可能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叙述的可能性。这是天才中的天才。托尔斯泰晚期作品中,陌生人物的`出场显得特别突兀,毛刺感。但在伍尔夫这里同样的处理就很自然。一维时间的概念消解了,叙事也就不再必须有逻辑关联,文字拓展到了一个自由而丰饶的境地,这种创造称得上伟大。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提到了男人对女人的需要,一种获取赞赏的需要。类似情节至少出现了两次,第一章拉姆齐向夫人讨要赞赏和鼓励;第三章拉姆齐向莉莉讨要同情。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作为一个男人,恐怕也没少向人讨要这种鼓励,至少饱含这种期待。这似乎是一种非常不理性,转移自己对现实注意力的恶习。类似这种独创性的感受,大量存在,把人们思维的盲区展示了出来。
还有,我觉得造就一个好作家的,是看他有没有叙述的冲动——是否有对现实和情感的困惑。是否有值得分享的原创性想法。再一个,是否在这件事上投入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伍尔夫的文字写到如此繁富的程度,她一定经历了大量的练习和揣摩。我家里有一本伍尔夫读书笔记,很感兴趣她对传统作家是如何评价的。此外,伍尔夫的写法明显病态。我不知道能否出现一种完全理性,清晰,又同样繁复的写法。
在我看来,伍尔夫是一个思维稍显混乱的大胆的探路者、先行者。
船与灯塔读后感篇8
阅读了一部份后,我“啪”地合上书,心里叫嚣着:妈呀!这是意识流呀!这时透过指缝,我看到了书背后的书评:“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突然,不看完书不读任何书评或介绍的原则有点动摇了,答案得到的太简单总是会让人眩晕。
鉴于以前,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接受印象派油画,如今这本书我决定用看印象派画的方式去看,不要字斟句酌,粗粗地离远点看——有趣、挺妙。
我手上这个版本,到了第155页,第一次出现场情的这一天才算结束了。中间出现了不多的几个人物,大量字幅在描写人物的思绪、感受、话语,面对同一个景色不同的人看到的完全不同;同一件事情男人和女人的.看法是地球的两极;天天见面的熟人,旁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真实的想法。正确的感受产生正确的反应,继而行动正确;错误的感受产生偏激的反应和行为;思绪可以起飞落地,再起飞,任由它飞翔,作者写得太妙了。
拉姆齐夫人与孩子们
在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就算是孩子的父亲也不能在话语上对孩子有一丁点儿的伤害,如能不能去灯塔的话题。就算是打鸟等恶作剧,在外面玩得不能准时参加晚餐,终归在母亲眼里与孩子的可爱和纯真—相比都不值一提。孩子敏感纤细的感觉和依恋,直觉的准确都以一种蒙太奇一样画面的方式表述出来。
拉姆齐夫妇
对拉姆齐夫妇的描写真是让人赞叹,这一对夫妇,男人与女人,思想没有任何交叉点,连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都没有,男人理性又软弱,看似强势暴躁又需要被肯定和支持。
女人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她打理着家中生活的一切,计算着每一项花销,努力让丈夫和孩子过舒适的生活,难处却从不诉说。
女人有着准确的感觉。虽然男人总认为女人没脑筋,但是拉姆齐夫人(包括莉丽)的感觉多么准确。除开学术研究,拉姆齐夫妇能准确地知道对方的情感需要,并放下自我,成就对方的情感,处理生活上的困境时,双方非常默契。
看到拉姆齐先生喜欢逗趣漂亮而头脑简单的年轻姑娘;拉姆齐夫人喜欢头脑单纯的少年时不禁笑出声来,多有意思的一对夫妇,男人和女人之间很多时就是这样,思维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有时候像两条平行线,但不妨碍他们伉俪情深。让我想起圣经上说,知识让人自高自大,唯爱能造就人。到了拉姆齐夫妇这个年龄,撑起家庭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爱情,包含的已经太多太多。
成为帮助者
拉姆齐夫人的感觉:男人们缺乏能力,需要帮助。这种感觉支持着她的各种行为,对丈夫、对塔斯莱、对卡迈尔、对班克斯都是这种情感——他们需要帮助,她愿意提供帮助。
在晚餐上,莉丽不喜欢塔斯莱,她冷漠地旁观,冷静地分析每一个人,这餐饭她吃得无趣,但她最终按照拉姆齐夫人的请求抛开自己老处女的坚持,成为帮助者后塔斯莱对她非常感激。她同时发现塔斯莱知识惊人地渊博。
女人,放下心中的某种骄傲,真正顺服下来做好上帝最初给你设定的角色时会发现,事情会向好的地方发展,尽管在做起来时候是那样难,终究会是好的。
文章的最后,詹姆斯本来坚持着要反抗暴君,结果心满意足。如火山一样压抑的激烈情绪被轻松化解,只因为父亲赞扬了一句:干得好!无论最初人们对拉姆齐夫人有何种偏见,无论孩子们对父亲怀有多深的不解和恨意,只要让他感受到爱,心中高筑的城墙瞬间就会被瓦解,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