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精选8篇
通过读后感,我们能更好地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智慧,认真写读后感,让我们在阅读中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受益终生,以下是400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1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有关数学的课外书《马小跳玩数学》,通过阅读,使我更进一步了解数学。这本书不仅有数学理论,还有一些大数学家的故事。“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名叫欧拉,13岁的欧拉靠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巴塞尔大学。在他年仅28岁时,为了计算一个彗星的`轨道,他奋战了三天三夜,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过度的工作使欧拉得了眼病,就在那一年他右眼失明了,可他更加勤奋工作,仅剩的一只左眼视力衰退,最后双目失明。但工作就是他的生命,他决心用加倍的努力,来迎接命运对他的挑战。眼睛看不见,他就口述,由他的儿子记录,继续工作。欧拉凭着他惊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在黑暗中整整工作了17年。”他愿意为数学而付出生命,数学的魅力真的太大了。这个故事让我真正明白:“当你喜欢做一件事情,它让你快乐,你为它付出生命都值得,因为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不需要你去死记硬背,它只要你去悟,就能懂得其中的理论。当你遇到一道非常难的题目,你费尽心思,不断思考,最终揭开谜底时,你会觉得心底里有一种成就感,很自豪。
数学就是这样,它让你不断思考,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2
在看吴军的《数学之美》之前,我并没有看过他写的《浪潮之巅》、《文明之光》等书,但是他主理的得到专栏《硅谷来信》已经听了很久,对吴军其人颇为了解——本硕毕业于清华大学,然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02年、10年先后在谷歌和腾讯任职,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现在主业是硅谷风险投资。他的专栏宣传标语是“像时代领航者一样思考”,吴军也确实具有“时代领航者”那样的视野和见识,除了专业领域之外,对于日常生活和学习、职业发展也有不俗的见解。
?数学之美》最初是吴军做谷歌研究员时,在谷歌黑板报上撰写的一系列文章。虽然谷歌黑板报的本意是让吴军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介绍一下谷歌的技术,但是他却更希望“让做工程的年轻人看到在信息技术行业做事情的正确方法”——因为吴军刚到谷歌时,发现谷歌早期的一些算法根本没有系统的模型和理论基础,而是用“凑”的方法解决问题,工程水平低下。国内这种情况就更加泛滥了。
后来,吴军又将这一系列博客几乎重写了一遍,写成了《数学之美》,希望它能向非it行业的从业人员普及一些it领域的数学知识,能成为茶余饭后消遣的科普读物。“世界上最好的学者总是有办法深入浅出地把大道理讲给外行听,而不是故弄玄虚地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此吴军尽力以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作者)、霍金为榜样,力图将数学之美展示给所有普通读者。
由于我学习过概率论、数理统计、数据结构,整本书看下来,除了某些章节后的“延伸阅读”和马尔可夫链等内容外,其他都是可以看懂的。其实看不懂的部分主要是在用数学推理证明文中的论点,即使不看也不会影响阅读体验。
吴军在扉页讲道:“数学之美,首先在于其内容或许复杂而深奥,但形式常常很简单。同时,数学之美还在于数学原理的通用性和普遍性——数学上的一点突破,可以带动很多领域和行业的进步。”
我高中时曾因为数学的应用不明确而对其抱有偏见,直到大学接触到了数学建模。同样,这本书中讲到了许多数学在信息技术工程领域的应用,搭建了数学与应用之间的桥梁。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通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算是广义上的通信,因此通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数学在通信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因为从电报、电话、电视到互联网,这些现代通信都遵从着信息论的规律,而整个信息论的基础就是数学。不仅如此,整个人类的自然语言和文字的起源背后,都受到数学规律的支配——因为数字和文字、自然语言一样,都是信息的载体;语言和数学产生的目的都是为了记录和传播信息。
一个典型的通信系统是这样的:发送者(人或者机器)发送信息时,需要采用一种能在媒体中(比如空气、电线)传播的信号,比如语音或者电话线的调制信号,这个过程是广义的编码。然后通过媒体传播到接收方,这个过程是信道传输。在接收方,接收者(人或者机器)根据事先约定好的方法,将这些信号还原成发送者的信息,这个过程是广义上的解码。
我们平时说话时,大脑就是一个信息源,声带、空气就是如电线、光缆般的信道,听众的耳朵就是接收器,而声音就是传送的信号。根据声学信号推测说话者的意思,就是语音识别。
语言实质上是一套编码、解码的规则。从字(字母)到词的构词法是词的编码规则,这套规则是完备的(有限且封闭的集合);从词到句的语法是语言的编码规则,这套规则是不完备的(无限和开放的集合)——任何语言都有语法覆盖不到的地方。
正是由于语法是不完备的规则,所以在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当中,基于规则的方法走向了一条死路。随着计算机性能和可用数据量的增加,基于统计的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自然语言处理中。书的第2章到第7章,围绕自然语言处理的统计学模型,讲述得深入浅出,而且对科学界的许多大师级人物和他们的贡献都做了介绍。
另一个绝妙的应用案例,是第14章《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我们在高中都学过用余弦定理判断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大小,然而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当时我们的老师能举出文本分类作为例子,一定能让同学们兴奋不已。
如果由人来做新闻分类,人一定会先把文章读懂。但是计算机没有智能,根本读不懂新闻,它只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文字组成的新闻变成一组可以计算的数字,然后设计一个算法,算出任意两篇新闻的相似性。
新闻传递信息,而词是信息的载体,“同一类新闻用词都是相似的,不同类的新闻用词各不相同”。当剔除掉“的、地、得”和“之乎者也”那样的助词和虚词之后,对新闻中剩下的实词,计算出每个词的出现频率(实际上更为复杂,因为只是一篇读书笔记,我就简化成“出现频率”了),再按照词在词汇表中出现的顺序,将这些频率值依次排列,就得到了这篇新闻的特征向量。
如果词汇表中的某个词在新闻中没有出现,对应的频率值为0。如果词汇表总共有64000个词,就会得到一个64000维的特征向量,向量中每一个维度的大小代表每个词对这篇新闻主题的贡献。新闻就这样,从文字变成了数字。
一篇10000字的文本,它的特征向量各个维度的数值普遍比一篇500字的文本要大,因此单纯比较各个维度的大小没有太大意义。但是,向量的方向却有很大的意义。如果两个向量的方向基本一致,说明它们的新闻用词比例基本一致。
因此,可以通过余弦定理计算两个特征向量之间的夹角,判断对应的新闻主题的接近程度。在真实的文本分类聚合过程中,需要自底向上不断合并,合并的过程中类别越来越少,而每个类越来越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的动机很有意思。当时某个国际会议需要把提交上来的几百篇论文交给各个专家评审,把每个研究方向的论文交给这个方向最有权威的专家。作为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的雅让斯基教授为了偷懒,就想了这个将论文自动分类的方法,由他的学生弗洛里安很快实现了。
考虑到多次迭代的计算量,后文又介绍了矩阵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将计算量缩小到1/6。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搜索引擎算法、拼音输入法等应用背后的数学模型。第19章《谈谈数学模型的重要性》中用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大圆套小圆)举例,讲:“正确的数学模型在科学和工程中至关重要,而发现正确模型的途径往往是曲折的。正确的模型在形式上通常是简单的。”
其实这本书中,除了it领域的数学应用之外,还有许多值得深挖的地方。看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突然从书中的观点联想到其他地方看过的观点。比如讲信息和情报时说到斯大林在中苏边界的60万大军不敢轻易调到欧洲战场,就联系到《日本大败局》里日本明知必败却执意南下进攻,偷袭珍珠港;比如讲信息论中“冗余度”的概念时,联系到罗胖“冗余度大是优势,信息传播效率反而高”的看法;讲到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时,想到黎曼的非欧几何对相对论、超空间研究的重大意义……
其实大多情况下,看书只是用来怡情、消遣的手段,和打牌、玩游戏本质上是一样的。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灵光乍现,这就是读书的乐趣。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3
寒假我读了《不一样的数学故事5》这本书主要讲了五年级下册的数学内容,用故事的形式把数学讲的既有趣又简单,让我又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书中怪怪老师的魔法失常,她把同学们带到了穷山恶水的小山村,幸好聪明机智的博多用体积原理把大家带出了小山村。因此我知道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任何东西都有体积,只是体积大小不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容积。
正方体的体积是:a读作:a乘a乘a;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高,读作:长乘宽乘高。
自从体育健将------十一收留了外星人贝鲁克之后,他经常做噩梦,一天,贝鲁克的外公来找贝鲁克但同学们打不过贝鲁克,必须穿上神奇斗篷才可以,可是大家不知道能做多少件斗篷。乖巧漂亮的`甜美女生------蜜蜜利用分数计算出了一共需要做33件斗篷。从这件事中我又学到了一个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关键找准单位“1”,根据分数的意义,单位“1”乘所求量占单位“1”的分数等于所求量。
霸气外露的班长------女王,通过制作“瘦身麻花”发现:5与1/5是倒数关系。女王告诉大家:单独一个数不能称之为倒数,例如:6不是倒数,6和1/6互为倒数。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乘积为1的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不一样的数学故事5》这本书用各种小故事来讲数学内容,真的很有趣。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4
?数学之美》,一个从事多年工作的谷歌研究员眼中的数学。令我大饱眼福的是,大学里面的数学知识竟能如此广泛运用到了计算机行业中。
在语音识别、翻译,还有密码学领域,有着许多基于概率统计的模型和思想。当然,贝叶斯公式是基础,应用到隐含马尔科夫链模型,神经网络模型。
在搜索中,一些相关性的计算,无不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在新闻分类中,用到了一些有关矩阵特征值、相似对角化的知识。当然,在图像处理方面,矩阵变换可谓是无处不在。另外,在识别方面,有一些通信模型,涉及到了信道、误码率、信息熵。
最近刚开学也没什么事,所以就想随便找几本书看一下,但最好别是那种太艰深晦涩的书。8月份一直到现在,吴军写的这本12年5月出版的《数学之美》一直盘踞京东、亚马逊等各大网上商城科技类图书的榜首,当然,还有早些时候出版的《浪潮之巅》也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心想市场的力量应该能帮我挑出好书吧,于是就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来,一直到今天晚上把它给看完了。
因此想写一点东西来总结、反思一下,反正刚开完班会也没什么事干。
写在前面的建议:如果你不讨厌数学的话,强烈推荐这本书,网上也可以下到电子版,不过阅读感觉上还是很不一样的。
废话就不多说了,《数学之美》其实是一本科普类的读物,所面向的是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完全不需要在特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就可以看懂,大概懂一点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组合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算法、模式识别最好(虽然列举了这么多,其实有些不懂也没关系……),所以尤其适合信科的人看。内容大部分是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相关的,这并非我所学的专业,但作者比较擅长将看似复杂的原理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可读性还是很好的。
吴军是清华大学毕业的,之前任职于google,后来到了腾讯,这些文章都是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的,后来经过了重写,所以网上下载的和书本内容有所差异。由于吴军本人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的,所以统计语言模型的东西可能会多一点,不过我觉得这丝毫不妨碍全书数学之美的展现……感觉收获还是挺多的,知识上的有一些,但更多还是思维方式上的。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试图让人明白很多看似复杂的高科技背后,基本原理其实是出乎意料简单的(当然,必须承认第一个想到这些方法的人还是非常了不起的……)。比如高准确率的机器翻译,看上去好像是计算机能够理解各国语言,隐藏在背后的却是很多具有大学理科学历的人都非常清楚的统计模型和概率模型;再比如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缩短平均编码长度,比如曾经流行一时的五笔输入法,而现今真正实用的输入法却是有很多信息冗余、编码长度比较长的拼音输入法,作者从信息论和市场的角度做了简单的阐述;又比如新闻的自动分类,许多非it领域的人可能会认为计算机可以读懂新闻并进行分类,而实际上只是特征向量的抽取、多维空间中向量夹角的计算,非常非常简单,但凡学过一点线性代数的人绝对是一看就懂的……当然,完美的实现还需要考虑很多细节和现实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这本书所关注的地方,数学之美在于其简洁而不是繁琐。
除了对于具体信息技术的剖析之外,作者还花了很大篇幅来讲一些杰出人士的成长过程,特别是把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和中国学生的成长经历作对比。虽然作者并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多少流露出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以及很多中国企业的批评,一是教育的功利性,缺乏宽松的独立思考的环境,即使学了一堆理论也难有用武之地,自然也就缺乏创新性的成果;二是中国企业的短视,大部分都不舍得在新框架开发上投资,而是坐享学术界和国外企业的研究成果。
总结一下呢,《数学之美》事实上不能带给你编程能力的提升,也没法让人的数学水平有显着的提升,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让你跳出教科书式的繁琐细节的束缚,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信息世界背后的数学引擎的运行原理,让人明白看似很高级、复杂的东西背后其实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复杂,而我们所学的“枯燥”的数学真的可以“四两拨千斤”,改变亿万人的生活。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5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趣味数学》这本书,感到对我启发很大,使我脑子好像开了窍。
过去,总觉得数学很抽象,各种问题拐弯抹角的,今天背这,明天背那,烦得不得了。阅读使我开阔了眼界,使我知道了世界有多大。数学真是无处不在,一不留神,它就会给你出难题。然而,数学你却又不能远离它,否则,它会让你寸步难行。但是,只要你勤动脑,爱思考,数学又会赐予你神奇的力量,让你把这些看似头大的`问题轻而易举地攻破。
举个有趣的例子吧。一个同学给另一个同学说,我的生日是某年六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六,而且把这一年六月份的所有星期六的日子相加,结果正好是80,生日是六月几号呢?如果不动脑子去分析,那肯定懵了。但用学的方程去解,就简单了。这个同学把同学的生日设为6月x日,x既然是六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六,x必然小于或等于7。假设六月份有四个星期六,那么列出的方程式为:x+(x+7)+(x+14)+(x+21)=80。经化简并计算,4x-42=80,x不能得出整数。那么,这个月份应该有五个星期六。因此这个式子就变成了:x+(x+7)+(x+14)+(x+21)+(x+28)=80。经化简并计算为,5x+70=80,x=2。哈哈,你的生日是6月2号。当然,书中还有许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题,很有意思。
课外阅读启发了我,使思路宽了。小学学习已剩最后一年,我一定努力,力争在这一学年,学习有大的起色。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6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还有唐芮,一起去清水广场晒太阳。我还带了一本书,名字叫《马小跳玩数学》。妈妈帮我读了好几个故事,让我最了解的'故事是《抢金鱼》。贪玩老爸买了三条金鱼,两条红色,一条黄色。马小跳和杜真子都想要那条黄色金鱼。
贪玩老爸让他们俩玩一个游戏,谁赢了黄色金鱼就归谁。贪玩老爸让他们俩背靠背坐着,跟他们俩说,他手里有两个红色球个一个黄色球,给他们俩每人一个球,看谁能猜到贪玩老爸手上的球是什么颜色。最后杜真子赢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杜真子看她手里是黄色球,那么剩下的两个球当然都是红色的了,因为黄色球只有一个。
所以我了解了这个故事,是贪玩老爸偏心了。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7
今年的暑假里我读了《马小跳玩数学》四年级版本,里面讲的是马小跳和他的同学们发生的数学故事。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外宾来了》,讲的是外国朋友要来学校参观,夏林果和路曼曼去参加迎宾训练了。每两个人间隔一米,一共站了25排,有24个间隔。小非洲说:“这条路长24米。”马小跳说:“当然了!”间隔等于株数减一,老师在植树问题里讲过!
夏林果站在校门口,路曼曼站在教学楼门口,这条路上两端都有人,所以这是一个非封闭路线两端都植树的问题。非封闭路线两端都植树的公式:全长=株数—1;株数=段数+1;株距=全长÷(株数—1)。
你看,是数学知识帮助小非洲解决了难题,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学好数学,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
同时我们会发现,在课本中学过的知识,会在我们平时阅读的书里再次和我们不期而遇,阅读不仅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还可以温习旧的知识,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同学们赶紧阅读起来吧!
数学类的书读后感篇8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三节“儿童建构数学概念能力的培养”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影响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主要因素有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和儿童的思维水平。其中经验对儿童学习概念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正效应,也有消极的'负效应。
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分物游戏”时,学生已有了每人分得一样多的经验,知道当每人分得一样多时是比较公平的分法,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入平均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就是指分的每份一样多,每份分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在这里,学生的经验对平均分的概念有着积极的正效应。又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第二单元《线与角》画垂线这一内容时,有学生总是会出现把边的垂线画成竖线的错误,现在想来应该是学生已有经验对垂直这一概念消极的负效应。
通过本次的学习,对我今后概念课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让我对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了更清楚地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