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老师读后感推荐8篇

时间:2024-11-30 14:51:08 分类:作文大全

读后感是心灵的对话,连接了我们与书籍之间的情感共振,读后感的撰写,不仅是对书籍的总结,更是我们自我思考的过程与成果,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致老师读后感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致老师读后感推荐8篇

致老师读后感篇1

最近我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本书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本书几种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一束和具体操作方法,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李镇西老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催人泪下。书中一直围绕的中心就是爱心。“爱心是好教师的最基本条件,一个手孩子中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这是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们常常说要多理解学生,但有时学生的言行,站在老师的角度是很难理解的。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学点儿童思维,将更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学生.。

“做最好的老师”,是任何一个做教师的理想,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老师》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做最好的老师》的话使我备受启发,信心增强,只要自己肯付出,认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把简单平凡的事做好,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那每天就都会有新的快乐。

通过读书,我感受到了《做最好的老师》对教育工作的无比赤诚,要对学生的无比热爱,我也希望自己能以这样的一颗教育者的心,用这种爱心成就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作为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作为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作为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我们每一个人或许不可能成名师成专家,不能名垂青史,但我们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尽我所能做得最好的那一个——做最好的老师。

致老师读后感篇2

期盼已久的暑假如期而至,我的内心是开心的,但是,看着暑假安排单上,照样如期而至的还要读一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内心又有些担心,害怕自己看不完,因为确实也有些厚,但是也因为听过王维审,知道他写的东西比较亲切,容易让人接受,所以还是试着看了,也正因为我愿意去看了,所以我现在能为自己的尝试感到自豪,感到庆幸!

按照自己的习惯,首先看了他的自序。而这自序让我产生了很多的共鸣:在教育之初,我的过度在意和紧张,让我在课堂上容不得任何一个学生的分心和走神,要是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一定会大声地斥责,如王维审一样。所不同的是:他是被书中的一段文字所惊醒,而我是被像他一样老师的点拨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指引:要懂得孩子,并允许孩子有那么一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要做的,就是轻轻地帮助孩子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惊醒他、打断他、挖苦他,甚至是以粗暴的方式毁掉他的尊严和信心。

他是自序,总结起来就是:实践——读书——写作——反思,层层递进,让自己不断成长!因为他的自序,吸引我一章一章看下去!其中,最令人感触良深的就是那篇《做一个简单的教师》,是啊,我们都想做一个简单的教师,纯粹得教书育人,可是,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外在的诱惑越来越多,教师的内心积攒下的东西也越来越负责,所以很多老师就显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个“身不由己”,道出了大多数教师耗光的激情和无奈的心态。在今天,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竞争最集中的领域,也是一个排序、比拼最频繁的职业。对于学生来说,当堂检测、月考等等考试密度越来越大,评比的次数越来越多,而这些最终总会以某种形式转嫁到教师身上——学生的成绩不公开排名,可是教师的名次是一定要排出来的。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承担学生的成绩传递而来的压力外,还要被诸如职称、考核、迎检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东西捆绑。这一切都让教师失去教育的原有耐心和理智,在教育理念上,急功近利,在教育指向上模糊不清,在教育行为上随笔逐流,处于一种被绑架、被挟持的被动工作状态。

但是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欲打破缠绕身心的诸多枷锁,不能一味指望别人,而要看自我是否拥有足够打破枷锁、赢得解放的力量。是的,要靠自己的顿悟和内心的觉醒。

一个内心觉醒的教师,他会认为教师不再只是一份职业,也不只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有着自己价值的生活态度:自律、自信、自由。

看完这本《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我想我争取做一个自觉成长的教师即可!

致老师读后感篇3

?老师,你在听吗》是由丽萨·波曼女士推出的一本儿童教育的力作。这一着作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对话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思考师幼互动存在的不足,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倾听”从字面上理解狭义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述心声,这就是倾听。

倾听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必须的技能,是我们洞悉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心灵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前提,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特别是倾听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地影响。《老师,你在听吗?》,通过详细具体的实例,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老师之间的对话;我们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支持儿童早期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该在一日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对话的机会,如:早晨来园、饭后喝散步等时间,提供一些有意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去谈论,我们鼓励幼儿进行对话,相信他们、认真倾听他们,对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了解他们的情况,发展幼儿的学习潜质和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致老师读后感篇4

五一之前,我学习了一篇文章《我最好的老师》,文章讲的是作者六年级时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看过之后,得到很多启发。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同学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同学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虚构的编造的,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 最后,他告诉了学生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怀特森老师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具有怀疑的能力,他用心良苦,通过“猫猬兽”这个例子来教育学生,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增长了见识。他确实是一个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人,他给学生一节不一样的课程,上了一堂传授知识和研究知识的课。

而在我们生活中,只要你细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真理就在你身边,我们还要学会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要大胆地尝试,这样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阅读了《我最好的老师》,我学会了怎么去学习,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学习中大胆设想,不要被书本的权威所折服,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致老师读后感篇5

走进李老师,聆听了他的心声,使我对师爱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育需要“爱”,但也许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如何表达我们的爱!作为教育者我们认为只有一个“严”字,才是对学生的爱。曾经学生在课堂上稍微乱动一下,或者是乱摸一下鼻子和眼睛,我都会很严厉的对他批评,当时我认为这是对学生好,俗话说:严师出高徒!然而仔细想想在这样的“政策”之下培养出的孩子再优秀,可是他会离你越来越远,读了李老师的书,我知道他常常利用假期和周末主动邀请学生和他一起到郊外踏青、野炊,和孩子们一起大声唱歌、做游戏,他对孩子的爱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多的体现在课堂之外,而他和孩子们的友谊也正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李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唤醒了我心中的童心,我也认识到之所以我会对学生的要求过于“高压”是因为我缺少了那一分童心,对孩子的要求过于成人化,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变成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而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并不真正的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在教育时“向学生学习”,并且大声疾呼真诚地为此努力着,努力追求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我们不妨也试着带着一份童心走进孩子的心里。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李老师书中那发人深省的.观点不得不让我折服,李老师说,“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不仅由教师所谓的师德决定,也是由教师职业特点所蕴涵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或教学时决不可能是单向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同样有着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因此教育的实施必然是师生双向互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合作—即使是一种被动合作,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致老师读后感篇6

我最近把这本书读完了,感受颇深。在一边读书的过程中,一边想起自己小时候经历的各种事情,以及现在自己的一些想法,感觉受益颇多。再次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让大家的小孩,或者以后的小孩成长的更好。

一、对高考的认识。

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高考的资料,企图通过一年到两年的努力就能考出好的成绩。或许这些资料确实很有用,很多家长也给孩子买,但是孩子能学到多少,愿不愿意学里面的知识,很多家长是无能为力的,驾驭不了的。我从书中学习到,学生的高考,不仅需要一些好的战术(补习班,各种资料,等等),更需要一些好的战略(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心态,思想境界等)。这些战略性的教育,是需要时间、经历、心思的,也需要家长,老师的思想意识到位,同时对学生,小孩的影响也会更大,更深远。虽然我不知道书中的方法,手段对不对,对小孩有没有效果,但是我能肯定作者的思想境界还是蛮高的,看问题的角度也很独特,可以对广大家长、老师(不单是妈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现阶段,小学教育很多问题。这个论点我没有调查,但是结合我自己小学时的经历,以及最近看到的小学语文课本,确实感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的浅薄,太浪费小学生的大把时间,因此对作者对小学教育的一些看法深表赞同。作者在书中对小学教育中的一些常见情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感觉还是很尖锐,很有意义的。我自己确实感触良多,其中的一些观点本人觉得不仅家长、小学老师需要了解,一些领导,管理者也需要了解。

三、教育小孩的方式对我影响很大。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和小孩子交流的方式,以及小孩子的心理、想法等。对于有小孩的父母的,还是很有一些帮助的。里面的一些方式方法我感觉是有效的!

以上只是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书中提到好多的观点,好多的思考,我觉得都是很不错的,但是我不能一一列举出来,甚是遗憾。最后说一句:此书值得收藏,历久弥新。

致老师读后感篇7

前些日子有幸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书中的许多教育观念和方法,真让我受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倡的适当使用逆向思维。

书中介绍的故事是这样的: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的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在踹时就不那么买劲了。又过了几天,老人有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他用减少支出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候也要适当的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厌恶之情。

虽然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不管是妈妈还是老师用武力征服儿童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的最大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

致老师读后感篇8

有幸翻阅了由丽萨·波曼女士所着的《老师,你在听吗》一书,让人受益颇多。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让我们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学习观,学会把握对话时机,掌握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促进、收集、解读、应用对话的技能和技巧等。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深入浅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分析孩子。翻开导言部分,作者例举了两类未能投入学习的类型:一种是以安东尼为代表的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一种是以安东布列塔尼为代表的被动学习的孩子。

读完这两个例子,不由让人深思,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这两类的孩子,可我们在的.教学工作中却往往忽视了他们。记得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他话不多,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也能举手发言,而且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满活动室乱跑,平时早晨来园后总是静静地坐在小桌子边上画画、捏橡皮泥或者折纸工。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他的的确确是个‘好孩子’。他不像那些调皮的孩子那样,容易给老师带来麻烦,也不像那些能力弱的孩子那样,经常需要老师的帮助。

所以他尽管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却容易被忽视。可当我们私下和孩子的家长了解情况时才发现,原来孩子在家话很多,而且也非常活泼好动,这和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是完完全全两种不同的样子。

正如书中坦言的,对这类孩子而言,“学校似乎不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可以探索世界、满足好奇的地方,而是一个取悦老师、做个‘好孩子’的地方。”通过本书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其实是被动学习者,尽管他们有时也会发言,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自然而然体验不到探索学习的乐趣。对于这类的孩子同样需要我们教师的关注,我们必须因材施教,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设计课程。孩子只有当处在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致老师读后感推荐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