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梦熊读后感7篇
读后感的内容可以包括对书中写作风格的评价,这样增加了文章的层次感,通过一份出色的读后感,我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观点,让思考更具说服力,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蝶梦熊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蝶梦熊读后感篇1
书是蛮早看的,只知道看了就不忍放下,看完了还意犹未尽,反复翻阅着自己喜欢的那几段文字反复地再看,到了自己觉得快要背出来了才还给借我书的死党。
但至今,我都没明白,rebecca怎么就变成了蝴蝶梦,特别是蝴蝶,这两个字是怎么出来的。其实,这是一个学术性的问题,我想翻译人员一定是从什么古诗词里翻出来的。
全书围绕着一个欠扁的女人rebecca,她活着的时候折磨着马克西姆,死后还成为马和"我"之间挥之不去的阴影,一个死人对活人有这么大的影响,还真的蛮佩服这个女鬼的,和贞子、迦叶子有的一拼。
猜忌、妒忌、怀疑——人与人之间只要存在着这些心理障碍,相处就会产生隔阂。
书中有大段的心理描写,大多数是"我"的,她总是怀疑家仆拿r与自己作比较,丈夫与她婚后还是怀念着已故的r,丈夫的姐姐与姐夫在见她之后拿她两人作比较;在真相大白之前,她妒忌r,妒忌到了异常自卑的地步,在豪华的庄园内,她不像女主人,反而像个工作人员什么的;我想这源于"我"的身份背景,因为她一开始就不属于马克西姆那个阶级的,身份的转变需要适应的过程,显然她不擅长,而且适应的很差。
一个女人对自己的爱情不自信到如斯的地步,作丈夫的责任很大。马克西姆在感情上不能够算是一个非常主动的人,他的爱情背负着很多,起码在他和r的婚姻里,他背负了太多非爱情的成分。在于r的婚后生活中,他知道r不是能够和自己一起生活的人,但为了家族,生意这些,他选择了忍受,忍受r在外寻欢,换来家族名誉。可是事实上他错了,这种让步不是长久的.,后来他忍无可忍,到了r患癌自杀还被她摆了一道。他可以说蛮可怜的,但如果说和r的婚姻错不在他,但和"我"的婚姻里,他不是一个很好的丈夫,由于他婚后忙于工作,又不和"我"沟通,这是促使"我"不适应曼陀丽,越来越没有自信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还造成了丹佛斯太太的离间,让"我"产生马克西姆一直没能够走出r死去的阴影,也让"我"对r的映像造成偏差,觉得她是一个很完美的女人,在她死前是所有人的偶像,死后人们还不能够忘记她。
所幸书的最后,还算是一个蛮完满的结局,丹佛斯太太放了把火,烧了曼陀丽,而马克西姆和"我"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以说,r的计划失败了,她没让马克西姆坐牢,也没让马克西姆和"我"的婚姻亮红灯,功亏一篑啊!
后来rebecca还被拍成了电影,由劳伦斯和琼芳登主演,劳伦斯在这部片子里很迷人,但他年纪大了之后就发福了,一点也不吸引人,在这部片子里真的很帅,气质也很忧郁,只不过电影和小说相比,还是不够出彩。
蝶梦熊读后感篇2
在图书馆的一排排书架间漫不经心的转着,眼神粗略扫过一个个书名,突然站住,定睛,《蝴蝶梦》,好美丽的名字,一本精致的小书,最近几日得功夫便读几业,...
在图书馆的一排排书架间漫不经心的转着,眼神粗略扫过一个个书名,突然站住,定睛,《蝴蝶梦》,好美丽的名字,一本精致的小书,最近几日得功夫便读几业,虽读的不甚细致,但还是粗评一篇,毕竟我们结缘是如此偶然。
这是一本无须细品的小说,作者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她的小说因多以英国西南部大西洋沿岸的康沃尔郡的社会习俗与风土人情为主题或背景,故有康沃尔小说之称。
在《蝴蝶梦》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颇有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虽然她在小说刚开始时就已经死去,却有时刻存在,通过女主人的感情色彩的变化,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她的形象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似乎是由这些活人的生活一点一点挖掘吕蓓卡的全面的性格特点,由小见大,吕蓓卡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畸形的婚姻,揭露了英国上层社会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尽及奢,势力伪善等现象,缠绵悱恻的怀乡忆久与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双重气氛交叠渗透,文章如剥洋葱一般一层层显示出真相,令人意外,也加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很可爱的一本书,像它的名字一样美。
蝶梦熊读后感篇3
?蝴蝶梦》是江江推给我的,此前一直放在kindle里,等到想起来去看的时候已经是两年后了。前几年对于悬疑类的小说过于痴迷,特别是追东野圭吾的小说有点过分了,导致我看它的时候没觉得有多悬疑,只觉得在哪里看过这种类型的书。
这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直到我去百度了作者达芙妮·杜·穆里埃的生平以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位“深受19世纪哥特式小说以及史蒂芬森和勃朗特姐妹小说创作手法的影响”的英国悬念浪漫作家,并且因为长期在康沃尔郡居住,善于写当地的风景,自创了“康沃尔小说”体系。
没想到啊没想到,时隔6年我再次遇见勃朗特姐妹,还能被拉回大学时为了把毕业论文写完疯狂读好几遍书的梦魇——我毕业论文选的是对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进行分析,至于是希斯克里夫还是凯瑟琳,我早已忘的一干二净,只记得那段时间脑海里对于灰暗的场景始终是挥之不去。
从此,对于英国文学,我向来敬而远之,因为实在是太“致郁”了。
然而,这次我真是一不小心又掉进去了。只不过上一次是苏格兰的风景,这次是康沃尔的罢了,文风不但简直如出一辙,甚至我还读出了那么一丝丝的“霸总文学”既视感?
小说开场描写了曼德利庄园的美丽景色,大篇幅的环境描写是英国文学的惯用写法,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把结局先摆出来了。此后的部分,利用主人公第一视角的回忆,加上一些遐想的描写,辅以一些植物及颜色的描写来渲染神秘气氛,黑暗中带点浪漫,阴郁中带点优雅,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写法。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对书中没有出现但是全篇都在写她的人物——丽贝卡——这个人物的好坏难辨处理的极其巧妙。
由于这种写法我实在是太过于熟悉,反而让我不再拘泥于去了解作者的手法甚至这本书的思想内容,而是让我带着好奇和疑问去体会哥特式文学的特点。
我对于哥特式文学涉猎不多,但恰好都读到了其中的几个经典,比如说前面提到过的《呼啸山庄》,还有留学时因为万圣节而读的《德古拉伯爵》。《蝴蝶梦》和前者实在是太过于相像,以至于我觉得当年如果把毕业论文的题目换成对哥特文学流派的探讨也许更有意义。可惜没有如果,即便我写了也许不够深入。关于后者嘛,没啥感受,一部女版的“英雄救美”。
哥特文学作为英国文学其中的一个文学流派,十分注重探讨宿命论,用恐怖、厄运、家族式诅咒、超自然现象等等元素充斥整篇小说,对男性角色的描写以“黑色形象”为主,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则以浪漫感性为主,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始终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但任何一个文学流派的出现都不是一个偶然,它是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映射,就像如果不是因为科技的发展,科幻小说也不会因此爆火。哥特文学的产生同样因为时代的变化——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是“日不落帝国”的黄金时代。
工业革命带来的鼎盛时期,使得英国在这样快速运转的社会中产生了一些矛盾——阶级分层导致的贫富差距因此拉开。富人开始追求一些新异的事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哥特式建筑开始出现在大众的眼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哥特文学也应运而生,这意味人们对于恐怖、神秘故事的猎奇心态开始占上风。
文学是讨论“人”的学术研究,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还是今天,每一本小说中的情节都是对当时社会时事的反射,出现的人物都是对“人性”的讨论。哥特文学也不例外,只不过往往伴随着颓废的感情或者掺杂一些诅咒的形式出现。我依稀记得在看《呼啸山庄》的时候,艾米莉勃朗特简直是希斯克里夫的亲妈,赋予这个人物复仇的化身,报复这个,报复那个,看的人三观崩塌。在《蝴蝶梦》中女管家丹弗斯夫人的阴沉和偏执,反而还不如希斯克里夫那么让人有冲击感。尽管这两个人物最终都死了,可脑海里的那种灰暗场景和抑郁的感受真是让人难以出来。
哥特文学中对于人物的处理,使我感觉到他们对于人性的讨论有点浅显:女主角一定是懦弱敏感的,男主角一定是英勇善战的,反派一定是阴沉黑暗的,对于社会背景带来的影响很少涉及,这种对于人物“人性”的讨论显然是不够深入,只能说给人带来了阅读上的快感。只是这个阅读的感觉带给我的确实是一点都不怎么好,所以那个时候我读完《呼啸山庄》以后立刻去读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果然我的三观被扭回正常了。
搁置两年的《蝴蝶梦》看完了,简单写了点关于对哥特文学的思考,先画个逗号吧,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会把《呼啸山庄》和《蝴蝶梦》重新剖析一遍,不过得找个欢乐的书放在旁边。不然看书明明是这么美好的治愈,被整“致郁”的话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蝶梦熊读后感篇4
小说中的我则是与现实中的吕蓓卡完全不同的人。虽然喜怒哀乐俱在,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的作用。作者这种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手法实在高明,颇富新意。
本书一开头几叶的景色描写,首先就让读者对曼陀丽山庄有了一种恐惧感。里面运用了较多的拟人手法,让人觉得整个气氛有点诡异,所有的事物好似都有着生命反倒人变得特渺小。作者有通过梦境的形式描写了现在的曼陀丽山庄。让读者在后文中看到以前美丽的山庄时很自然的想到那之前诡异的景象,也会让人心生感慨。作者之所以要以“梦见”来描写现在的曼陀丽,也让里面的那些诡异变得不那么夸张,读者更能够接受一点。也表现了我有多么不愿意再踏进曼陀丽。
在后面的事实中,“我”和迈克西姆的.生活是那么平凡而又百无聊赖。书中一开头就提到了我和迈克西姆仍幸福的活着,而且是生活在小旅馆里,并不是美丽的曼陀丽,回让人产生急切想知道原因的冲动。对现在生活的描写毕竟是少数的,最多的是过去。对于“我们”的相识相知相许也并没有大篇幅的描述。可以说从与迈克西姆相识吕蓓卡就已经出现了:那个让迈克西姆痛苦的悬崖。后文再次提到这个悬崖时,读者也可以理解迈克西姆当时的痛苦和失态。
后来迈克西姆就带我来到了美丽的曼陀丽,我成为了曼陀丽的女主人。坐车第一次亲眼见识曼陀丽,一进门便是比小径宽不了多少的路,也表明着曼陀丽不同寻常的一切。接下来的景物也总是各哦“我”带来不是很舒服的感觉,也预示着后文的发展,因为这是吕蓓卡设计的曼陀丽。特别是那“一堵血红色的墙”的石南花丛,更让我大吃一惊。
到了宅子处,迎接他们的便是一大堆的仆人。当时我的样子“穿着紧身衣,汗湿的手里抓着一副齐臂长手套,瘦小柔弱,窘态毕露,站在门槛上”。足以表明我和曼陀丽有多么格格不入,当然作为人,我当时的自卑心里可想而知,也为后文“我”总是觉得我比不过吕蓓卡埋下伏笔。
蝶梦熊读后感篇5
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年轻女伴在陪着范·霍珀夫人在蒙特卡洛的蔚兰海岸吃饭的时候带着几分瑟缩的惊慌被动地撞入到迈克斯·德温特——一个拥有古老而闻名的曼陀丽庄园的乡村贵族眼界。
?蝴蝶梦》开头对范霍珀夫人的描写是充满幽默笔调的现实中不乏这样三姑六婆的人物但跟愚蠢联系得这样天衣无缝的范·霍珀夫人却让我们面前升腾起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人物。有时候夸张有它无与伦比的魅力是任何别的手法望尘莫及的。
人总是有对比才有优势的或者这个“我”并不是出色的但在参照物范·霍珀夫人的衬托下德温特就不得不注意了我。就像水仙旁放一盆韭兰也许不被人注意但在水仙旁放一盆仙人球无论是哪盆都会起到异乎寻常的夺目效果。在这样有衬托的背景下德温特这个带着满腹心事的中年男人开始通过关注我来转移积压在他心头的无形阴影。
德温特是因为带着“逝去妻子”的“忧郁”、“伤心”引起我的注意的本性淳良的我在初开始和他相交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想回避这一点总是拿捏着十二分的小心不触动他心底的伤疤的。但是年轻的我的骨子里还有好奇又想方设法想知道得更多一点。在我没太见过世面的眼里德温特就是一个典型中世纪贵族的形象高贵、阴冷、倨傲而且有些难以接近。而我则是一个因为地位卑下常常胡思乱想喜欢把幸福放大喜欢把悲痛扩张的年轻女孩。患得患失常常使得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我的意识中我们连做朋友的可能都是微乎其微的。我们不过是两个都在旅途中稍憩着寻找个谈话伴侣的相识者而已也仅此而已。
蝶梦熊读后感篇6
当梦结束,一切却还在继续。初识蝴蝶梦,黑白的粗糙纸张,记忆犹新;丹弗斯的狰狞面庞,历历在目。再识蝴蝶梦,是在银幕上遇见rebecca。
rebecca,这个充满东方浪漫色彩的名字——蝴蝶梦,是一部弥漫着阴谋和旖旎爱情的悬疑电影。
电影铺排的情节十分精巧。影片一开始,一个单纯平凡的女孩和一个上层社会的绅士坠入爱河。原以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无奈事与愿违。新婚的庄园随处可见吕蓓卡的“身影”,废弃的房间、宠物狗、记事本、海边小屋、甚至是德温特为“我”擦拭泪水的手帕,全都印有“r”的标记。吕蓓卡过世已久,而”我“却时时感受到她的存在。
当真相一层层揭开,德温特的忧郁不是对吕蓓卡的思念而是对误杀吕蓓卡感到不安的事实袒露无遗,所谓的爱慕不过是为了维护尊严和荣誉的障眼法。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切都是自知患上绝症的吕蓓卡选择让自己生命的消逝成为德温特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设计的陷阱。三层情节,两条线索,环环相扣,令人拍案叫绝。
莎翁曾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有人认为吕蓓卡是一个倔强、勇敢、高贵、能干的女性,也有人认为她是轻浮、放荡和耽于享受的。尼采说过,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在我看来,吕蓓卡的堕落应是她强烈反叛意识的扭曲表达。
德温特因为吕蓓卡的姿色、头脑、出身、教养和气质与曼陀丽庄园相匹配,而与之形成政治经济利益结盟。表面上曼陀丽庄园的灌木丛、石楠花、画廊是吕蓓卡呕心沥血的杰作,实则是其对传统道德置若罔闻的人生态度。正如渡边淳一所说,诱惑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根据人的需求而产生的。
吕蓓卡生性刚毅,驯服烈马、独自出海、举办化妆舞会,更是将曼陀丽庄园打造成“全世界最著名的圣地“。可是实际上,试图忠于自我真实感悟的吕蓓卡深知没有爱情的婚姻只会是坟墓。为了实现本我的快乐,吕蓓卡左右逢源、迎合别人、漠视自己,将性当作发泄方式,置享乐于第一位。
在男权主义高度集中和妇女认知二极论根深蒂固的社会大背景下,吕蓓卡和德温特的联袂出演被称为“本世纪最成功的婚姻”。波伏娃说:“我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显而易见,被当作活体布娃娃看待的吕蓓卡就有这个勇气!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吕蓓卡不愿充当一个被忽视的欲望客体,采取极端方式的反抗就是她最后的自我救赎。
所谓的不忠永远只是一种报复。像是萨克雷笔下的蓓基夏泼和莎士比亚笔下的高奈瑞尔和丽甘一样,被客观化的吕蓓卡因为被抛入中上阶层而被闲置从而看穿了女性作为男性主体切割出分裂的一部分不能从束缚中脱身的悲哀。
影片结尾,火焰笼罩了整个曼陀丽庄园。而真相看似石沉大海,实则人尽皆知。当“我”迎着霞光离开时,“我”仿佛明白了:rebecca,这只美丽而丑陋、高贵而低贱、坚强而软弱的蝴蝶终究飞走了。
这一夜,“我”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
蝶梦熊读后感篇7
陪小七去图书馆借热学参考书,在一楼逛来逛去想找司汤达的《红与黑》,可是果不其然地没有找到,所幸本着再看看的心态找到了这一本——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
说起这本书,我对它最开始的印象是小学的时候了,每天守着cctv10看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其中有一期就放了蝴蝶梦电影的一小段剪辑,没记错的话就是女主角穿着准备已久的礼服下楼,却被麦克西姆责骂的场景。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对这段记忆深刻,大概是因为希区柯克的表现手法太令人印象深刻了吧。不过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还将它与《乱世佳人》和《简爱》混在一起傻傻分不清楚。准确的说,一直到最近我才勉强分清它们几个谁是谁的,幸运的是在那时不久后就拿到了这本想读已久的书。
不得不说,达夫妮·杜穆里埃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情节构架都让我有种禁不住要拍案叫绝的感觉,当然这也并不排除是我书读的少得缘故。刚翻开《蝴蝶梦》这本书,还没读完几章就出乎我意料地吸引人。以至于让我几乎放弃周五一早上的课,牺牲周五所有的午休时间来读它,甚至坐在会议室等着开会的一小丢丢时间也不愿意放弃掏出书来不顾别人的眼光继续往后看。
关于书的主角,一开始的时候我是不爱马克西姆的,我以为他和女主角在一起正如女主角所想的一般,只是为了忘却那个在外人看来近乎完美的rebecca。我以为他将卧室搬到相对偏僻的东厢是为了不必记起和rebecca的音容笑貌,我以为他不愿意去那个小屋是因为害怕想起和rebecca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我以为他斥责自己的妻子让她马上把身上的衣服换下时是因为rebecca扮过的人物他不能容忍其他人再去扮演。原来马克西姆对rebecca的感情和丹弗斯夫人不一样,不是觉得rebecca神圣不可玷污,不是喜欢rebecca到无人可替代,而是相反的感情。故事进行到这里,我不禁觉得之前以为自己是上帝对故事脉络已然通晓的感觉其实都是作者给我们挖的深坑,到最后才能让我们如此惊讶。而我真正爱上马克西姆是在rebecca表兄对女主出言不逊时,一言不发上前狠狠揍了他一顿的场景开始的。书里的马克西姆给我的感觉是沉默的,将情感全然收藏于心,只有在提到rebecca相关的事情的时候才会出现崩盘的情况,但那是由于他的恐惧,和突然揍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马克西姆爆发的一刹那,对女主的爱就已经足够明显地跃然于纸上了,这个场景设置在我看来真是绝妙的。在两夫妻误会解除之后来这一出,简直是锦上添花,之前我们所怀疑的他对女主的感情之类的情绪也全都随着他挥出的拳头一起消逝了。然而整个故事还没有跟着这个节拍一起结束,暴风雨还在兴头上。从发现rebecca尸体开始就提心吊胆,生怕马克西姆杀人的事情败露,但作者总是坏心眼,每每在我们快要放下心来的时候又来一个线索指向马克西姆,所幸最后善良的作者还是没有让马克西姆走进监狱。不过就算如此,在小说的最后作者也营造了足够紧张足够骇人的氛围,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让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影射作为结尾真的不能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