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大学生事迹6篇

时间:2024-10-08 15:51:05 分类:作文大全

撰写事迹材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详尽的事迹资料能够呈现出个人的特质和才能,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返乡大学生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返乡大学生事迹6篇

返乡大学生事迹篇1

2021年新年刚过,常垂明和他的团队就开始在田间忙碌起来了。这已经是他大学毕业的第六个年头了,也是从事农业创业的第六年,比起刚开始创业那会儿,现在的他更多了许多沉稳和自信。

收完冬季菜,常垂明和他的伙伴就开始组织乡亲们开始准备新一茬的育种备耕,每一个环节衔接得有条不紊。“今年的蔬菜种植计划比较简单,按流程计划做就好了,而且我们的管理人员也有足够的能力管理好基地生产了,等忙完这段时间,我也差不多得投入到新项目的运营准备中去了,”常垂明说。

蔬菜种植项目是他开始农业创业做的第一个项目,通过几年的摸索磨合,他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蔬菜持续发展的路子,坚持少做几个品种,把一个品种的货架期延长,并根据当地市场需求适度规模化种植,这样保证了当地市场长期有货供应,而且不用担心农产品滞销的问题。通过做示范、带徒弟的方式,他的基地慢慢的开始实现可复制,他可以慢慢抽身开展其他项目。与此同时,原本复杂的工作,都变成了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日常农事生产,从而吸纳了不少不懂技术的贫困户老表到基地务工,直接支持了脱贫攻坚工作。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为了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同时也让更多年轻人有信心在农村留下来,常垂明决定组织成立无人机飞防团队,一方面配合水稻植保作业,同时解决了3名同龄年轻人的就业。这一年,他也第一次感觉到返乡创业的真正意义所在,除了能给自己带来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还能为自己家乡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这几年,江西这边的天气都不是很正常,正值早稻收割的时候,就阴雨绵绵,这个早稻生产带来极大的不利,很多谷子收回来由于没有好的天气晾晒,导致发芽报废,给农民老表带来很大的损失。刚好遇到当地有一个稻谷烘干厂想承租出去,常垂明就想着租下来,这样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了。说干就干,于年初,他就把厂子租下来了,并同时联络当地的粮食经销商,积极开展订单种植,通过发放种谷,保价回收的方式,降低了种植风险。

返乡创业不易,在年轻人回乡创业的队伍中,常垂明是比较幸运的一个,相信在政策的支持和他自身的努力下,他的创业之路会越走越稳。

返乡大学生事迹篇2

为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一大批农民可学、能学的各类榜样,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经推荐、评审、公示,今年8月3日,赣州市委农工部对50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授予“赣南乡村明星”称号,其中兴国县2017级“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远程教育园艺技术学员获评“农村种养能人”称号。

五月的兴国,骄阳炙烤着广袤的土地。

“马上就要进入烘烤阶段了,现在的烟叶首要任务是打顶抺芽,在田间烟株花蕾脱离顶叶5cm至30%烟株第一朵中心花开放期间视烟株长势适时打顶,同时摘除2-3片底脚叶。打顶后要及时抺去长于2cm的烟芽。”初见许洪菠,是在他齐人高的80亩烟田里,满头大汗地手把手教贫困户杜水娇打顶抺芽。

放下剪刀 扛起锄头 从裁缝变为农民

许洪菠,出生于80年代末,身上既有80后的激情与执著,也有90后的自信与大胆。

2007年走出学校大门后,在裁缝爷爷的带领下,许洪菠随着打工的热潮,来到福建省泉州市从裁剪学徒做起,剪钝了好几把剪刀,由懵懂无知慢慢地成为了泉州市小有名气的裁剪师。

“裁剪工作是很辛苦的,有时候为了赶工,经常加班加点,熬通宵那是常有的事,我记得最高纪录是二天三夜没怎么合眼,也没有出过裁剪房,吃饭靠快餐,实在困了就靠在桌上打个盹,清醒一点后又接着裁剪。”许洪菠如是说。正是靠着敢打敢拼的这股韧劲,他成为了福建361度总部裁剪部门主管,年薪达到近20万元。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出台与实施,看到家乡发展变化很大,发展机遇很多,加上父亲体弱多病,为了照顾家庭,许洪菠2015年放下剪刀,回到老家赤脚上阵,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烟田轮作 走进大棚 成为农业种植达人

“我父亲是兴国县最早从事烟叶种植的一批人,也是良村镇烟叶种植的技术人才,加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口支援兴国,无论是保险、烟税返还都给烟农吃了一颗定心丸,所以回乡后烟叶种植自然成为了我的第一件农活”,许洪菠说,在兴国县素有“黄金叶”之称的片片烟叶与自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因为技术上过硬,加上历年来积累的育苗经验,从2015年起,许洪菠承担了良村镇1000多亩烟田的育苗任务,从择址、起垄、备肥到烟苗日常管理,在育苗的这段时间里,他几乎以育苗大棚为家,每天呆在育苗棚的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因烟苗成活率高、病虫害少等特点获得了当地烟农的一致好评,自家烟叶种植面积每年也都维持在70亩以上。

因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烟叶回收后,大部分烟田无人耕作,许洪菠先后成立了农民专业合社、家庭农场,与当地农户抱团取暖,实行烟田轮作,二季种植红薯、西瓜等经济作物,2017年仅红薯产量就达12万斤,并利用传统工艺进行倒蒸红薯干制作。同时流转土地近100亩种植甜叶菊、甜玉米等,通过微信、电商等方式销售本土农特产品,2017年营业额近百万元。许洪菠种植基地长期带动农村留守妇女、低保户、精准扶贫户70多人入股分红、就业,发放人工工资25万多。

返乡大学生事迹篇3

小张,男,汉族,安徽阜阳人,中共党员,1991年8月出生,2016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自动化专业,大学期间担任12级自动化1支部团支部书记,在校期间曾获校级奖学金、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三好学生、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选拔赛国家三等奖、优秀团干、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2016年7月,通过选拔考核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泽当街道办事处工作,后进入乃东区政府办公室跟班学习。

一、以初心使命坚定无悔选择

2015年10月,还在读大四的他,像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样,面临就业和继续深造的抉择。经过思考,他决定面向社会就业,成为了一家汽车电子企业的项目经理,开始了离开校园的人生探索。企业的工作经历,简单而自由,节奏快也略显乏味,与他对事业和人生的追求不相匹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部叫做“希望树”的微电影,更是让他感动不已,甚至萌生了去西部支教的想法,尤其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始终心系党和人民,关注着祖国的发展,渴望着哪怕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2016年5月,一个来自学校关于申请去西藏工作的电话让他心动不已,便立刻向学校申请,上报相关材料,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通过一轮轮面试和最终体检,成功进入进藏人员名单。在很多人看来,去西藏工作,是一个大胆的想法,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远离亲人,孤独无依,这些问题的糅合,甚至让他在临近出发去西藏的前五六个晚上彻夜难眠。但最终,作为一名党员的他,按照组织的意图,遵循自己的承诺,还是决定了去西部、到西藏、下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点亮梦想。就像他出发前在学校举办的欢送会上说道,“每个人都有一个西藏梦。在我看来,让我坚定选择的,是信仰的力量,人生的追求,初心的召唤,使命的坚守,深谷中依然能盛开幽兰,石缝中也能长出参天大树,我相信在西藏广阔的天地里,必将会绽放青春,迎接芳华,我无悔于我的选择!”

二、用干事创业体现人生价值

2016年7月,带着梦想和憧憬,他毅然踏上了去西藏的征程。7月的西藏气候宜人,少了来时的闷热,一路蓝天白云,碧树花海,好似另一个人间。那一瞬间,他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里。2016年9月,经过两个月短暂培训,便被组织安排到区政府办公室跟班学习,主要从事文秘工作。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从数字到文字是一个艰难的跨越,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他始终把学习贯穿工作全过程,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在犯错中努力摸索,在避免犯错中不断提升自我,以一个理工人的严谨,和一个外行人的危机感、紧迫感不断驾驭文字工作,很快适应了政府办公室的工作节奏和标准要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材料风格,在近四年的工作中先后参与了政府各类大型材料起草和定稿,先后独立完成各类调研报告7篇,顺利实现了一个理工男向文秘工作者的跨越。办公室岗位是一个辛苦的岗位,每天加班加点、没日没夜是最基本的工作常态,作为一个幕后工作者,他很多时候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具体工作,但通过细心钻研,深刻把握政策,结合地方实际,为发展建言献策,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样发挥了作用,实现了价值。工作四年来,他先后荣获乃东区201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度乃东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2017-2019年度连续三年评为优秀公务员,荣立三等功一次。

三、让情怀奉献激励无悔人生

虽然近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西藏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比内地,西藏的整体发展还相对落后,综合条件还存在差距,基本医疗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还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西藏条件艰苦,但作为一个党员,一名基层干部,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他更加渴望西藏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藏的明天更加美好,西藏的人民更加幸福!这种渐渐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一次次激励着他坚定前行的脚步,安下浮躁的心,努力在这辽阔的青藏高原展翅翱翔,搏击长空,奋力书写人生的篇章。他说,“在西藏工作要有情怀,有情怀才有激情,有激情才能不怕苦、不怕累,聚精会神干事创业”。尤其是在新时代,把西藏建设好、发展好、稳定好,不断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新西藏,是为民族团结事业添砖加瓦,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力,在广袤的西部践行初心使命,在最需要的基层体现人生价值,是新时代对一个青年人的最高礼赞。

小刘,男,中共党员,1997年1月出生,2018年10月入党,2019年毕业于上海海关学院,同年7月进入广州海关工作至今,现任广州海关所属大铲海关人事政工科一级行政执法员。入关以来,不论在中途监管一线还是政工宣传岗位,小刘同志都恪尽职守,锐意进取,在海岛国门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曾获上海海关学院优秀毕业生、获上海海关学院优秀团员2次,参加省直机关第八届技能大赛进入前八,获得广州海关嘉奖。

坚定信念,他是党建宣传的“海关红”

小刘同志大学时期便是学生活动的带头人,工作后,他继续发扬勇拼搏的进取精神,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该同志扎实有力推进了单位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他结合新时代党组织建设要求,参与制定了《大铲海关党支部工作标准化手册》,为党支部建设、党员发展提供指引;参与撰写全国海关党建教材《大铲雄关》,打造“融合式党建”项目,深入挖掘海岛革命史、解放史、建设史等红色历史资源建设初心堂;参与建设的大铲海关“3+4+n”党性锤炼基地,为党组织生活与党史的学习教育提供可靠阵地。创新开展“支部书记学习日”与“支部工作考核日”,每季度初组织全体党支部书记与党务干部集中学习,通过党委委员专题辅导、优秀党支部书记重点发言、先进支部现场学习等形式开展党建交流,拓展工作思路;每季度末结合“四强”支部创建要求,设立4个模块20项指标的考核体系对各支部工作开展考核,有效建立“支部自查——考核提升——整改再查——全面提升”的党建工作闭环回路。

同时,作为大铲海关文化传播队的青年骨干,他既有特色又有温度的宣传了“大铲雄关”的基层党建工作。他参与建强基层新媒体宣传团队“大铲雄关工作室”,发挥视频制作特长,深入挖掘大铲海关党建、业务与文化生活中的特色素材,制作大铲海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宣传片,舞蹈mv《远方的海》,探索推出专题海报、微视频、h5等高质量新媒体作品50余篇。其作品被“金钥匙杂志”“海关爱创作”等上级平台采用20余次;他策划推出的“党史上的今天”“大铲劳模”等系列微信作品,营造了浓厚的学史力行氛围,有效加强了大铲海关对外宣传力度。

勇于战斗,他是粤港澳航道经济的“海关蓝”

入关分配时,小刘同志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条件艰苦的海岛边关工作。大铲岛远离陆地,没有市政设施,所有人员、物资都要通过船艇运输,生活朴素清苦。他工作的大铲海关负责广东、广西两省区66个二类口岸的来往港澳小型船舶中途监管工作,业务量占全国71%,实行7天24小时的轮班作业,遇到重要任务经常需要连轴转。小刘同志发扬青年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积极主动参加“蓝天保卫战2019”“国门利剑2019”。他刻苦钻研业务,短时间内熟练运用arpa雷达等科技系统,掌握船舶风险分析方法,并利用大数据比对,研判出多个走私高风险码头、航线信息,为专项行动提供有力支撑。登临检查时,他坚持不漏盲区不留死角,主动爬入锚链舱、轮机舱、空气舱等最狭窄最封闭的舱室,搜寻蛛丝马迹,善用“核、查、巡、探、钻”五字查船工作法,查获了多宗夹藏走私洋垃圾、走私“红油”案件,打击了珠江口水上走私的势头。该同志还特别注意对船员的法律宣传,经常在登船检查和办理案件时向船员讲解法律法规,派发宣传资料,引导船员知法懂法守法,防止被走私分子利用。

勇担责任战斗疫情一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铲海关成为珠江口防范疫情传入和疫情输出的第一关和最后一关。小刘同志放弃休假坚守海岛,主动请缨加入抗疫一线党支部和青年战疫突击队,义无反顾投身中途监管疫情防控。他连续驻岛30余天,不断研学最新的疫情防控指引,提升防疫战斗力。白天黑夜,他顶着寒风耐心地测量船员体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宣讲个人防护知识,严防疫情的输入与输出,常常连续多个小时不进一口水,累计处置发热船员10余例,全部排除染疫风险。为了便利防疫物资快速通航,他主动靠前服务开通绿色通道,时刻做好登临检查的准备,大大提高验放效率,共有3000余吨防护服、防护口罩、体温计等防疫物资在大铲海关快速通航。大铲水域过往船舶众多,逐船打电话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效率低下,该同志大胆创新,参与研发“大铲海关来往港澳小型船舶出入境人员健康申明平台”,实现数据电子化传输,便利分析追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奉献大爱,他是志愿精神的“海关白”

小刘同志在工作生活中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乐于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一是对内服务尽职尽力获好评。人事政工科的工作繁杂而琐碎,他发挥年轻人思路活的特点,在社保改革、个税申报、医保报销等关系到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中,利用业余时间贴心制作电子说明书,主动上门讲解政策,耐心指导老船员老职工顺利完成相关工作。

海岛条件简陋,很多事情需要自力更生,他随叫随到,在工会组织的集体劳动中、职工运动比赛里、在码头搬运防疫物资时、在困难党员的帮扶活动钟、在医务室里,总是能看到他热心的身影。海岛气候潮湿,风湿感冒困扰着常年驻岛的同志们,每有人来药柜取药,小刘都默默地记下需求,不断丰富完善药品清单,利用周末时间采购,保证应急药品与常用药品有备无患。

二是对外服务精准高效受认可。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小刘同志意识到,要想为更多人做好服务,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他加入广州海关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启智志愿者服务队,响应组织号召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利用工余时间多次参加广州市启智学校助教、特殊儿童运动会秩序维护、义务献血与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短短一年中,积累了1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以行动传递爱心,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青年海关关员,小刘同志忠诚履行职责,严密监管高效打私,用心服务促进合法船舶快速通航,乐于奉献社会志愿服务,在国门一线挥洒青春和汗水,以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践行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该同志是大铲海关守岛青年的一名代表,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勇于坚守,勇于战斗,勇于奉献,勇于争先的大铲海关青年关员在海岛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奉献青春,才筑起了珠江口监管打私的海上国门。

返乡大学生事迹篇4

我叫赵琳,从小生长在农村。童年时看着土里刨食的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听着靠天吃饭的他们因年景不好而手头拮据的叹息,我就想着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用科学改变家乡的面貌和父老的生活。

大学毕业以后,我顶着家里的压力和周围人的不解,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第一笔援助款,盖起了两个蔬菜大棚。创业初期,虽然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也有有更多的乡亲在背后偷偷议论质疑。可我知道,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最好办法。当我的棚菜喜获丰收之时,我的这套老菜农们瞧不上的技术终于得到了充分肯定。每天上门求教的菜农络绎不绝,而我也毫无保留,将我所知道的种植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大家,有时还亲自到其他菜农的大棚里进行现场指导,乡亲们被我的热情感动,更看重我从农大带回来的先进技术,渐渐地,周围年轻的菜农愿意跟我一起干,我选的新品种他们敢和我一起种,我采用的新技术他们也愿意效仿。10户、20户……在我的带动下,改变了无组织无计划种植状态的菜农几乎都实现了增产增收,也让越来越多的菜农意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种植方法需要变革,只有革新技术、更新血液才能生存。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新农人更加不能轻易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新品种新技术虽然让棚菜的产量不断提升,但产量大了,销售环节又严重的滞后了。为了能让蔬菜有个好的销路,我上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逐渐体会到,要想打开市场,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

二道岭有非常适宜种植的特殊土壤,加上我领办的合作社的为大家提供的科学管理知识,出产的农产品大多质量上乘。像我们种植的西红柿,就比一般的西红柿更加甜脆爽口。但是面对质量参差不齐、品种五花八门的菜市场,能一眼识得“好货”的.买家真是少而又少。因此,只有亮出自己的牌子,才能闯出自己的市场。要做“生鲜电商”的想法就在这时应运而生。几经波折,投资了50多万元的“精品食材”店终于开起来了,小店虽小,但店里所有的食材都是安全健康绿色的,很多母亲选在在我的店里为孩子购买安全稳定的食材,我不仅实现了创业梦想,还得到了很多妈妈们的信任和感谢,这更加坚定了我做品牌健康食品的信心。

2017年,我们又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在辽宁省庄河市、东港市、吉林省松原市、白城市等多地进行了 “水稻抗盐碱种植方法”实验田,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总结出了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水稻绿色无公害抗盐碱种植方法”,大大提高了盐碱地水稻种植的品质和产量。2018年将继续大力推广,为盐碱地块的土壤改良和农民增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绿色梦想”砥砺前行。

返乡大学生事迹篇5

小刘,男,中共党员,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13年9月进入上海理工大学就读本科,本科期间多次参与专业实习与创新实践,积累了数个专利;2017年9月,继续在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个人兴趣结合本科期间专业知识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于2018年3月创立上海悠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简称yleco,为young、lively、ecological、creative、opportunity等单词的缩写),开始了个人创新创业实践的摸索。

在创业初期,小刘凭借前期积累的专利及产品样机,投身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例如:“挑战杯”“互联网+”“汇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创业在上海”“杨浦区初创启动资金”等社会上的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周”等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打磨创业项目的同时提升自己作为一名创业者应有的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去做创业这件事时,现实还是给了他们应有的磨砺,让他明白成功的捷径只有脚踏实地。他们团队的创业项目是做一套保障河湖等自然水体水质的设备,为守卫水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把它叫做“水质卫士”。2017年,为了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水环境现状,他们团队在暑假期间,顶着近40℃的高温进行水环境现状调研,他们的足迹遍布整个长三角地区;2018年,为了撰写好产品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他曾经连续两周每天凌晨三点之后才入睡;2019年,为了交付公司的第一批订单,他在广西的偏远山区里待了一周,蚊虫咬得全身是包;为了准备“互联网+”国赛资料,他一周之内只睡了不到20个小时。

但坚持下来后,那便是收获的喜悦:他们的“水质卫士”在展会上得到陈群副市长及市教委相关领导的观展及肯定;他和他的团队得到了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上海理工大学的官方媒体也进行了转载报道;他们的创业项目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第四届“汇创青春”一等奖、2018“聚力双创湾,共筑创客体”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因为创新与创业的联系是相互促进、互相成就的,他硕士的研究方向与创业项目紧密结合,因此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创星一等奖”、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0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这些荣誉是对一个学生的极大肯定,也是对一名创业者的莫大激励。

2020年6月,硕士毕业之际,团队很多小伙伴去了各个地方就业,小刘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与他们“悠理环境”共同成长。他的主要任务从打磨项目与迭代产品转为推广产品与落地项目,他们的产品参加了“工博会”“上交会”等多个展会进行推广宣传,也在江浙沪等多个省市落地了项目,有了应用案例。2020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很多挑战,他作为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为数不多的在持续成长的大学生创业者,被推荐为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受到了“上海科技报”“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杂志的采访,并接受上海教育电视台“升学与就业”栏目组的专访。2020年11月,他们的创业项目在双创大赛中的成绩更进一步,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国家级银奖。截至2020年底,公司的开票额突破了200万元,纳税近20万元,业务范围扩增到了十余个省市,服务水域面积数万平方米。他们的“悠理环境”在茁壮成长,其个人也在一个又一个项目中洗礼中沉淀出了对创业这件事更多的认知,从一名参赛型创客逐步成长为一名实干型创业者。

他们公司的logo是一只衔着水滴的啄木鸟,寓意着每一位悠理人都应做一只攻克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疑难杂症的啄木鸟,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不懈努力,团队成员韩啸为此作了一首诗:“胸怀绿水青山意,甘作良禽啃枯枝,只把汗水浇日月,不负韶华不负心”。他说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作为一名青年创业者,作为一名党员,能将个人所知所学致力于河湖水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很渺小,亦是他成长道路上最大的骄傲与自信。

返乡大学生事迹篇6

刘满,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级学生。2013年12月参加江苏省“创青春”校内选拔赛并荣获特等奖,后与创业伙伴积极组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工作与社会调查,于2014年3月成立徐州乾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壁挂式地震速报装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切膜机薄膜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等电子信息产品的开发设计与推广。经过不懈努力,公司已经入驻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园,并获得了校创业基金5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公司已与蚌埠的工厂签订生产合作协议。

当前的成功与光明的未来令人艳羡,然而,作为大学生创业者,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丰富的社会阅历,在创业之路上每每向前跨出一步,都需要付出惊人的努力与汗水。

积极实践,开始创业之路

2012年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刘满同学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本着锻炼自己的宗旨,她踊跃加入了物电学院学生会社会实践部。在社会实践部担任干事期间,刘满在课余时间走访了众多店面,她不仅主动联系店家,还与老板积极介绍活动、谈赞助,按照老板的需求量身制作活动策划书及宣传策划。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与体会,刘满同学逐渐提高工作能力,拓展人脉关系,在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刘满同学也逐渐对创业产生兴趣。于是,在2013年暑假,利用家在徐州的优势,在父母的支持下刘满同学与同学开办暑期教学培训班,由于工作认真负责、管理周密严谨,暑期培训班获得成功。

这样的小小成功不仅让让刚步入创业行列的刘满同学充满喜悦,同时也对创业产生了坚定的信念。

勇敢参赛,在创业中坚实迈步

为了在创业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长远,2013年12月,作为学生干部的刘满同学自己组建团队参与江苏省“创青春”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第一次参加创业比赛的刘满同学有很多不足,刘满与团队成员并不畏惧困难,根据评委老师所给的模板和意见,认真修改创业计划书,在评委老师的建议下,自学市场营销的相关书籍,丰富创业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刘满同学的团队荣获江苏省“创青春”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的特等奖。此次参赛,不仅收获到大赛评委的关注与认可,更加使得刘满同学收获对于创业的新观点,新思想。

此后,为了给自己的创业之路打下更多的基础,刘满同学先后参加了syb课程以及创业证的申请,并取得了创业证,创业培训证等相关证书。

确立项目,在困难中不懈向前

2014年3月,在参与科研创新项目过程中,刘满同学结识了一些参与全国挑战杯的同学,并对其中的壁挂式地震速报装置项目产生了兴趣。在经过一番问卷调查后,刘满发现,90%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拥有一个精确度高的地震速报装置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刘满同学结合中国幅员辽阔,版图多位于地震带上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近年来伴随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群众更加关注生命财产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在综合考虑与协商过后,迅速组建自己的团队,成立了徐州乾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前期,公司主打以与房地产商合作推广的销售方式,通过合作新楼盘和升级产品进行盈利与发展。为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充满责任感与积极性的刘满同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徐州各大房地产商进行联系,拿着策划案和样品各处奔波。

然而,这支过于年轻的公司团队在成立之初遭受到了不可避免的`质疑与冷遇,很多大企业只是单纯的收下合作方案而未做出任何回应。在希望的开始与破灭之中,在为创业奔波不息却又难有成效的日子里,刘满同学以及团队人员遭受这一次次沉重打击,在劳碌中感到迷茫。但伴随她的伙伴们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一次次的尝试与调整,刘满同学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从而认识到挫折的短暂与坚持的永恒,继续开展了对于公司事务的不断尝试并与外部赞助人员积极协商。

大学生创业,或许是另一种人生体验,在创业的道路中,坚定前行,勇敢尝试,不断突破,不懈发展,方能创造出美好灿烂的明天。或许青春的花朵,人生的花朵,无一例外的需要优秀的个人品格的浇灌,才能开出一种绚烂,绽放一种成功。

在刘满同学团队的努力下,目前徐州个别房地产商也对公司项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公司盈利逐步提高。相信,在不断地坚持与努力下,公司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刘满同学在创业道路上会走的更远。

《返乡大学生事迹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