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的教学反思推荐8篇
如果不能认真对待教学反思的写作,那个人的教学能力是很难有所突破的,一篇优秀的教学反思是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写的,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梅花魂的教学反思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1
今天课上,讲《梅花魂》,因为依旧是去年的老教材,因此,面对着不同的学生,仍旧讲得轻车熟路。
在进行到第二个故事的朗读理解时,我与同学们突然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只见课文中写道:“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可是,我随口读道:“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了的吗?”孩子们也仿佛承认了我的这种读法,(因为这比较符合我们这个地区的口语习惯。)可是,一个怯怯的声音冒了出来:后面是两个“的”呢,没有“了”。是啊,我仔细一看,才发现,真是这样,孩子说得一点也没错。真是“玷污得的”!奇怪,去年教学的时候,怎么没发现呢?第一个印象是教科书印错了,呵呵,发现问题总怪罪他人。这可不是我的习惯。可事实的确如此呢!我又反复小声地读了读,可还是感觉读不顺畅,索性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与我一起找找书中如此这样写的原因。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练读声……大家都在认真地揣摩着这句话的正确读音。到底该怎么读呢?看来,孩子们这次是真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不一会,班里的`赵同学就找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觉:即,把第一个“得”读重,实际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北方人的那个“了(liao)”表示可以玷污,而后面那个“的”读轻,则是表示反问。于是,这样一来,这句话有轻有重,意思表达得就十分明确了。接下来,同学们又联系预习内容,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归国华侨,因而一些语言方式上表达与我们不同,也就可以理解了。
随后,在赵同学的领读下,同学们又反复读了几遍句子。我知道,此刻,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这个句子的正确读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细心,认真和反复研究与探索的一种学习精神。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2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是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那霎那间的感受,那入木三分的刻画,无不展现了语文的魔力,所以有人说,语文课堂应该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文本传递给我们的每一处知识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我们要用诗的语言去催发这含苞欲放的花朵,让她们诗意地开放在孩子们的心里。在《梅花魂》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试图从诗意语文上寻找突破口。
一、吟咏梅花,诗化入题。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这首词中带有伟人胸襟的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随着诗画同步欣赏吟诵,孩子们一下子被梅花的俏丽,被“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意境所吸引。
二、个性阅读,诗化语言。
文中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些句子都是需要让学生带着感受来读的,也只有这低缓,深情的句子才能让学生在诗意的朗读中感受到外祖父的一颗赤子之心。
三、乡愁结题,诗化中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带来的同样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这节课结束之际,随着动情的配乐朗读,孩子们对于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牵挂、眷恋之情感受颇深。我想,此时此刻,牵挂着祖国,爱着祖国的已经不仅仅是文章中的老人了。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3
?梅花魂》是人教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从而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但本课语句含蓄,感情深沉,不太容易理解,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部分,我在教学中从细节入手,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梅花傲放”的多媒体课件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的品格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再出示多媒体图文片(图文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送梅花图”的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教师再播放第二段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4
?梅花魂》是人教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章讲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怎样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阅读质量,我设计了三段录像和一张图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梅花人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
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品格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憾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再出示图文片(图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
在送梅花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教师再播放第二段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次教学效果较好,源于巧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能力的提升。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5
?梅花魂》是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讲了有关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理解外祖父的那颗爱国之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上完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为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而己,如何借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东西,本课我有两个重点教学环节,一个是第三自然段,一个是13自然段,通过对这两段的重点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梅花的赞美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赞美,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穿插了一些知识性的讲解,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改句子 ,以及句子在语境中的运用,文章的写法及结构等都自然的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学会。课文最后再回到“魂”字上,紧扣课题,突出重点。课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具有梅花的秉性,并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诵读,达到理解教育的目的。在最后我把板书的梅花和两句话一起送给同学们,希望他们也做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第三段,理解唯独和分外的时候,应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讲有气节的人时,应提到文天祥以及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的感悟会更深。在设计出示两句话时,课前的准备不充分,以至于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不过这些以后我都会注意,最重要的是今后在备课中不仅要被教材还要备学生。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努力,让我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海洋,他们在里面尽情的遨游。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6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智障孩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智障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总之,对智障孩子阅读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实践。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7
前些日子,我们组的组长蔡老师外出听课回来,带回了一信息,“高校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信息得到了我们组蹲点的领导刘校长的赞同,她说特别是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于是,在学校组织的赛课中,我们组的几位老师,都是在一节课内完成一篇课文都形成了一股惯例。
我个人认为,长文短教的利大于弊,就拿我执教的《梅花魂》一文而言,这篇课文是以梅花为线索,由故乡梅花的开放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往事的回忆,外祖父挚爱梅花,其实就是借梅花的特点在说人,所以外祖父说的那番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这课,把外祖父的这番话弄懂了,我想文章的主心骨就抓住了,而这抓主心骨的教学方法恰好是前面所谈的高校课堂的表现所在,用牵一发而动前身的教学方法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给学生留下对课文的完整印象。这就是我认为利大于弊的原因之一。其二就是,在一节课内完成一课书的教学任务,自然环节紧凑多了,对学生来说,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开小差了。其三就是,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完全有能力自学了,对于哪些字词的学习,可以在课外自主完成,至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想,只要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就行,能否读得没关系,只起个为学习课文作铺垫的作用。另外就是你把学习任务教给学生,学生们觉得这是老师对他的信任(至少是大多数学生这么认为),就会好好准备,以便在课堂上露一手,对于老师来说是给了他一块展示自己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他的弊而言,主要是指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对于对文本不熟悉的学生而言,更为吃力些,那么成绩的凸显也就会形成鲜明的反差,好的将会越来越优秀,差的就会越来越差。另外就是对于哪些细节之处,也就是老师没有咀嚼到的内容,哪些没有预习或是基础较差的同学就会带来学习上的困惑。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好是挺满意的,第一我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很到位的,该抓的都抓到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课堂的线条也十分清晰,一条是悟梅花的魂,另一条是思念家乡情(爱国情)。特别是对外祖父的`一番话的采用了分层学习的方法,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突出了重点段的教学。再就是学生的思路很好,他们所回答的问题观点分明,运用我们平时阅读的方法把自己读懂的内容给大家交流,所表达的语言有一定的深度,流露出来的是一名高年级学生身上所具备的素养,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也说明了我们的这一年多的配合还是很默契的。
当然,这节课也还存在着不足,由于内容较多,整节课觉得有点赶,再就是由于在分析第二件事时所用的时间有点过量,导致我觉得时间不够而有点慌乱,所以在分析重点段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学生们也存在着两个原因,这节课屡次说上都因种种原因没有上成,他们的兴致也荡然无存了,加上是星期一的第三节,孩子们还沉浸在周末的氛围之中。这点我自己也有同感。另外就是他们也没想到听课的老师有这多,我只是说了我们组的老师要来听,所以他们也没做好思想准备,课堂上显得有些拘谨。没有平时发挥得好。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
梅花魂的教学反思篇8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因是乡下学校,学生收集较少,于是教师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红梅》,陆游的《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咏梅》,让学生吟咏,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接着以梅花的品性入手,重点学习第十三自然段,从梅花的秉性来了解外祖父的思乡情怀,从梅花的秉性来了解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物。在理解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时,我创设了将寒冬的萧条和梅花的傲放对比的图片,当学生看到在冰雪的欺压下,梅花仍是那么秀气,这个似乎是有点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所以有的孩子不禁发出了赞叹声,我就及时的让他们用学过的古诗来赞一赞,我看到有不少孩子已经被这梅花所感动,都和着音乐吟诵起一句句赞美的诗句来,真正的感受到了梅花精神。在谈到有气节的民族英雄,学生首先想到了“狼牙山五壮士”,是啊,五壮士英勇就义的一幕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梅花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接着我又介绍了“精忠报国的岳飞”、“凛然正气的文天祥”、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林则徐虎门销烟”等,这样,利用图片、故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深入体会“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下课了同学们还在念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然在意识上还很朦胧,但学生已能带着感情进行抑扬顿挫地诵读了,学生已在说“我们也要有梅花一样的秉性”了,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