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设计的笔教案优质6篇

时间:2023-07-21 15:02:02 分类:工作计划

教案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的,通过教案的制定可以确保我们的教学质量,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设计的笔教案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设计的笔教案优质6篇

我设计的笔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页~2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和练习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内在的联系,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场景1图)老师给大家带了两组图形,都能认识吗?

瞧,还是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的圆柱和圆锥,我们研究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圆柱和直圆锥。

?创设情境,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曲面与平面的相应转化,给于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一个整体的体验,并能初步感受到圆柱圆锥和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异同,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兴趣,产生学习欲望。】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谈话:(手拿圆柱和圆锥教具)圆柱和圆锥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你感觉他们最明显的不一样在哪儿呢?(从整体先来把握两个图形,明确研究方向。)

(生1:圆锥是尖尖的,有一个尖顶,而圆柱没有。)

(生2:圆柱是上下一样粗细的,而圆锥是一头大,一头小。)

(生3:圆柱有2个圆面,而圆锥只有一个圆面。)

(生4:圆柱从正面看过去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锥从正面看是三角形。)

看来圆柱和圆锥在很多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把握他们,认识它们,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比较。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行吗?

2、认识圆柱的特征

(1)、其实圆柱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电脑演示:)

很多张光碟叠放在一起的形状、圆柱形状的卫星、航天火箭的一部分、可乐罐子的形状、可乐瓶盖子以及贴商标的一部分、牙膏口的形状、想象挤出来的一部分牙膏的形状、同学收集的盒子……

并将有代表性的物体逐步抽象成圆柱直观图。

?注重从生活中提取材料,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圆柱和圆锥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

(2)、大家桌上都有圆柱,找到它,看一看、摸一摸、你可以想想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时候是怎样研究的,从顶点、面、棱(长、宽、高)也可以再和圆锥比一比,我想你会发现很多?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3)、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语言可能不严密,教师随时正确引导)

谁来汇报你的发现。学生交流,教师系统整理。

(上下两个面:两个相等的圆。)

(侧面:一个曲面。)

(高:有无数条 都相等)

这仅仅是他们组的发现,到底对不对,需要我们验证、修改、完善。

对于第一个发现,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们认识圆,圆柱上下两个面确实是圆。但一定是两个相等的圆我还没有验证过。)

(生2:我验证过了,比画手中的茶叶桶盖和桶底能完全重合。)

(生3:对!我量了这个圆柱上下两个圆面的直径都是13厘米,这两个圆是相等的。)

(生4:我把圆柱的上下两个圆面描在纸上,这两个圆确实能重合,是相等的。)

(生4:我把圆柱放在桌面上滚动一周,发现它是沿直线滚动的,它两侧的圆滚动的轨迹一样长,也就是两个圆的周长是一样,这两个圆就相等。)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两个相等的圆,都叫圆柱的底面。(修改板书,并在直观图上介绍)

对于第二个发现,也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圆柱的侧面确实是曲面,在桌面上是沿直线滚动的。)

(生2:如果也像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可能会是个长方形。)

师相机展示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过程。

……

对于第三个发现,想说点什么吗?

(生1:和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有高,将圆柱放平在桌面上,将尺垂直圆柱底面就能量出高了。)

(生2:两个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生3:只要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都是圆柱的高。因此高应该有无数条。)

(生4:我量了这个圆柱9条底面之间的距离都是16厘米。基本上能说明无数条高都相等了。)

相机对照直观图介绍圆柱的侧面和高。

大家很了不起,自己通过探索,把握住了圆柱的重要特征,从而进一步认识了圆柱。

我设计的笔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创设玩具城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和同伴共同学习的愉快情绪。

2、通过看看、说说、粘粘等形式感知4以内数量,发展思维能力。

3、能有序的进行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玩具车幼儿人手一辆、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教师示范教具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去玩具城的兴趣

1、我们小朋友喜不喜欢玩玩具?你喜欢玩什么玩具?(幼儿自由讲述)

2、随律动《开火车》进入活动室

二、玩玩具,初步感知4以内的数量

1、幼儿第一次玩玩具,感知轮子能滚动的特性,初步学习点数4以内的数量

小结:原来轮子都会滚动,而且都不一样。

2、幼儿互相交换第二次玩玩具,感知不同数量的轮子,巩固对数量的认识

3、送玩具回家,幼儿按点送物

三、帮玩具宝宝数轮子

1、玩具宝宝要去参加装轮子大赛,可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该装几个轮子,怎么办呢?

2、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思考

这是什么车?它应该装几个轮子?(根据幼儿讲述示范粘贴一种,其他的请幼儿思考并轻轻告诉老师)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相互进行验证,适当启发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

4、集体验证

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帮什么车装了几个轮子?是不是每一个玩具宝宝都会数自己的轮子了?

四、我们也来变一变

1、我们小朋友想不想跟着玩具宝宝一起去参加比赛?

2、请你们动一动小脑筋,变一变,你想变成什么车去?

3、幼儿随音乐出活动室

五、延伸

1、在数学区投放相应材料供幼儿巩固

2、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的变成轮子数量不同的玩具车

(三)小班计算活动:“1”和“许多”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并初步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来进行表达。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游戏活动,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

难点:初步学习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三、材料及环境设计:

小ji人手一只,套蛋人手一只(红、黄、绿三种颜色)

四、设计思路:

根据小班幼儿学习数的特点来看。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因此,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特定的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数概念。

五、流程设计:

提出问题——〉尝试活动——〉反馈讨论——〉提高尝试

教学手段:师讲——〉个别游戏——〉师生讨论——〉集体游戏

(一)、提出问题——〉尝试活动:

师:“叽叽叽,谁来了?”(小ji来了)。

出示小ji:师:有多少小ji?(许多小ji)想不想和小ji做游戏?(想)每个小朋友和一只小ji做游戏。

(二)、提出问题——〉尝试活动——〉反馈讨论:

师:咯咯咯,谁来了?(ji妈妈)ji妈妈要让ji宝宝回来(幼儿送小ji回家,放进筐里)

刚才家里没有小ji,现在怎么了?(许多小ji)

师:ji妈妈要和我们来玩一个小母ji生蛋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一些什么样的蛋蛋?(有红蛋蛋、绿蛋蛋、黄蛋蛋、我们的蛋是彩色的蛋蛋)。

交代游戏规则:挑一个你喜欢的蛋蛋,只拿一个,一边拿一边说:“我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蛋?”

师:(请每位幼儿拿一个蛋蛋)我这里有几个蛋?(许多)。原来我有许多蛋蛋,现在我把它分给小朋友。你一个、我一个。

请幼儿各自说说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

(三)、提高尝试:

1、师:现在我们要到草地上去生蛋,一边生蛋一边说:“小母ji,真能干,生下一个大蛋蛋,生好了蛋蛋回家了。”(幼儿游戏)

师:刚才草地上没有蛋,现在怎么拉?(许多蛋蛋)

师:你生一个,我生一个,变成了许多蛋蛋。

2、师:蛋蛋放在地上我不放心,我们来帮ji妈妈把蛋拉回家,一边捡一边说:“我捡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蛋?”

(四)、讲评:

1、刚才箩筐里没有蛋蛋,现在怎么拉?(许多蛋蛋)

2、告诉幼儿下次再来玩游戏。

评析:

根据幼儿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初步经验以及小班计算活动中教学的目标,孙老师明确了本次活动的基本要求,即正确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老师在活动中始终能围绕目标开展活动。活动中,老师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通过对学具的操作,感受“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如:老师采用了“和小ji做朋友”、“帮ji妈妈捡蛋”、“小母ji生蛋”这三个情景游戏,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即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并通过反复的游戏,使幼儿能正确区别“1”和“许多”,理解两个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活动中有一个较好的方面,即在活动中,老师强调了让

幼儿用语言来表达“1”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配语言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1”和“许多”这两个量的概念。

我设计的笔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通过听觉判断方向的能力,提高前庭功能,发展平衡能力和灵敏性。

2、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积极尝试利用布袋开展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态度和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的布置。

2、了解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飞蛾的过程。

3、布袋人手一只。

4、打击乐器4件,《我爱洗澡》伴奏带,轻音乐磁带一盘。

5、桑叶若干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播放《我爱洗澡》伴奏带)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做运动吧!

2、玩布袋(布袋分散在四周)

师:小朋友,你们看,地上有很多的布袋,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并注意观察幼儿玩袋的情况。)

3、蚕宝宝游戏

(1)、师:小朋友玩的真不赖,现在让我们钻进布袋,把自己变成一只蚕宝宝吧!

来,变--变--变!

师:你们知道蚕宝宝是怎么走路的吗?(幼儿集体在地上做蚕宝宝走路)

师:看,这只蚕宝宝爬的真好,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爬的?

(2)、模仿蚕吃桑叶--蚕吐丝--蚕作茧--蚕变飞蛾。

a师:蚕宝宝们爬了这么久,肚子一定饿了吧?看,那边有桑叶,我们爬过去吃吧!

(教师作为喂桑叶的人,不断地变动自己的位置,蚕儿也随之改变爬行的方向。)

b师:让我来摸一摸,蚕宝宝的肚子吃的可真饱啊!咦?我好象听到有蚕宝宝在吐丝了。

c师:蚕宝宝吐了这么多的丝,把自己也包在里面了。

d师:蚕宝宝在茧里面睡着了,慢慢地变成了蛹,它在茧里滚来滚去,飞蛾终于咬破茧,飞了出来,一只又一只,一只又一只,都飞出来了。

(模仿飞蛾的动作四散跑)

(3)、师:刚才小朋友都从蚕宝宝变成了飞蛾,学的可真像!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好吗?

5、盲人听音走路游戏

(1)、师:平时我们都是把布袋套在脚上玩的,今天我们要换种玩法,把布袋套在头上玩。大家体会一下盲人走路时的感觉。

(2)、幼儿将布袋套在头上,四处走动。教师提示注意安全,互不碰撞。

(3)、师:听,有声音传来了,我们试着朝声音发出的方向走去吧!

(请四名老师在场地的四个角落,看教师的手势敲打乐器)

(4)、游戏结束,师:请小朋友把布袋拿下来吧,现在你们可以体会到盲人走路是多么的不方便,如果我们平时遇到盲人应该怎么做?(幼儿各抒己见)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相信小朋友一定能说到做到!

6放松游戏:布袋魔术

师:好,我们用布袋再来变个魔术吧!我们先把它从一个胖子变成一个瘦子(将布袋竖向对折),然后变成一个矮子(再将小布袋横向对折),然后再变得矮一点,成一个小矮人(再将布袋横向对折,此时,布袋已经被折叠好),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小矮人送回家里去吧!(拿着布袋走出场外,活动结束)

观摩意见和建议:

该活动充分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实设计新颖,能以故事情节(蚕宝宝的生长)贯穿始终,幼儿的参与性较强,兴致较高,活动中教师能皆顾幼儿的听觉、动手能力及团结互助、帮助残疾人等方面的情感。

我设计的笔教案篇4

教材分析

体育课中我们的准备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作好热身运动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作铺垫,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徒手操、素质练习、队列队形的训练来活动,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兴趣不高,完全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只是由于受教师的权威而消极的参加。这与我们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违背。

学情分析

因为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他们的兴趣十分容易激发,学生在游戏中会忘情的投入,参与的意识也会大大增强,完全没有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在游戏中不再是简单的指挥棒,而是教学的先行组织者,是课堂教学的协调者,通过游戏教学代替枯燥的准备活动,即可以愉悦学生身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锻炼,又可以很好的为基本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何乐而不为?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动作速度素质和灵敏性、协调性;

2、认知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行为的区别,培养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行为的区别,培养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教学过程

游戏准备:学生1—4报数,每组4人,教师可参与人数不足的小组;

游戏方法:请1号为追者,2—4号学生手拉手围成圈,1号选择追拍者,令下后(也可以是音乐)开始追拍,2—4号学生相互合作保护,不让1号学生抓到他想要抓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大致20秒,令下或者音乐停),追拍到的为胜者,未追拍到为失败,在小组中表演节目,而后游戏继续进行,分别由2、3、4号学生做追者。

游戏规则:被追拍者必须与其他学生的手相互拉着,不能松手;追者可以钻、爬、跑等各种手段追逐目标。

我设计的笔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抓、拍泡泡,学习朝着目标走和跑。

2、积极参与户外游戏,在活动中体验乐趣。

活动准备:

吹泡泡工具。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来到户外安全、平坦的场地上。

2、出示吹泡泡工具,引起幼儿兴趣。

3、简要说明游戏的玩法,提出追泡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要求。

4、教师吹泡泡,幼儿追泡泡。

5、鼓励幼儿用手抓泡泡,拍泡泡

我设计的笔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比较大小。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通分的意义和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是小明家后花园的示意图(一个长方形示意图),现在准备重新种花。

妈妈说:“这块地的4/5种牡丹花,1/5种草;”

小明说:“这块地的1/2种碧桃,1/3种郁金香。”

爸爸说:“这块地的2/5种月季花,3/7种菊花。”

根据他们三个人设计的方案,你知道他们三个人各喜欢那种花吗?为什么?动手算一算爸爸喜欢那种花?

小组合作算一算,看哪组最快。

监控:

(1)化成小数比大小

(2)把分子变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能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吗?

2/5=6/15 3/7=6/14

(3)把分母变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能说所你根据什么吗?

2/5=14/35 3/7=15/35

用这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通分。

(板书课题:通分)

二、研究通分的意义

1、请你观察屏幕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监控:

①两个分数分母相同

②等号左右两个分数相等。

2、象这样:把 2/5 和 3/7转化成 14/35 和 15/35 ,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是通分。你能试着说说什么叫通分吗?谁能说出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师板:异分母 转化 同分母)(板:性质)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根据通分的意义,想一想下列计算过程,哪个是通分?那个不是通分?

(1)3/4和5/6 3/4=9/12 5/6=10/12

(2)5/8和2/7 5/8=15/24 2/7=8/28

监控:

a) 是通分。为什么?请在回答中用“因为…所以…”

因为 9/12 = 3/4 ,10/12 = 5/6 ,而且 9/12 和10/12 是同分母分数,所以第一组计算过程是通分。

b)不是通分。为什么请用“虽然…但是…”回答

虽然15/24 = 5/8 ,8/28 =2/7 ,但是 15/24 和8/28 不是同分母分数。

师小结:我们说的通分是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通分母分数。

(二)学习通分的方法:

1、把 1/6和 7/8 通分。(独立做)指名说说。

(1)为什么选择24做同分母?(因为24是6和8的公倍数)还可以选几作同分母?

(2)为什么分母必须是公倍数才行?(公倍数才能转化成和原分数相同的同分母分数)

(3)24就叫6和8的公分母,公分母为什么用最小公倍数呢?(计算简便)

2、下面每组数中的分数通分

5/12和4/9 2/9和5/8 3/4、5/6和1/24

提示先观察分母的特点再通分。

(1)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24是4和6的倍数,24是最小公倍数。)

(2)通分分哪几步?

a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b化成最小公倍数做分母的分数

(3)师:通分的关键是找好公分母,而且要找最小公分母。

(4)用1做分子,自己的学号做分母,写出分数同桌两个同学互相通分。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甲乙两个工人制造同样的机器零件,甲做一个零件用2/5小时,乙做一个零件用1/3小时,谁做的快些?

2、有三根绳子,第一根长7 5/9米,第二根长8 1/5米,第三根长7 7/8米,小毛想找一根最短的绳子用,他应该选择哪一根?

3、想一想,不用通分,你能知道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

3/4 4/5 5/6

因为1/4 > 1/5 > 1/6

所以3/4 < 4/5 < 5/6

1998/2000 3588/3590 4888/4900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师:通分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还有重要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略)

让学生懂得两个分数之间有无数个分数。

《我设计的笔教案优质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