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专读后感精选8篇
每次写下读后感,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深刻剖析,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立场,通过读后感,我们将阅读的体验转化为内心的感悟,以下是400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贝多芬专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贝多芬专读后感篇1
他短小臃肿,外表解释,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
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的反应出它们的真正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可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古怪地不对称。
他,预言了一个民族的复兴——德意志联邦,他,象征着一世纪中人类活动的基调——力!他,就是在十八世纪这个最混乱最秽浊的时候闪耀着的巨星——贝多芬!在这里,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一个如此伟岸的大师,我们只能匍匐在他脚下,挣扎着希望去触碰他的脚趾。贝多芬一生苦难不断,痛苦不堪。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个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更大的痛苦就已在叩门,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耳朵日夜作响;他内脏也受剧烈的痛苦磨折。听觉越来越衰退。这一切对贝多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折磨。要知道,一个音乐大师,如何能够进入无声的世界!
更可怕的是,他的精神还受到的深深的打击。他两次坠入了爱河,但是最终爱情带给他的不是快乐,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尤其是他的心灵已因疾病变得虚弱的时候,当他热恋的人圭恰迪妮嫁给了加伦贝格伯爵,狂乱的情绪更有把它完全毁灭的危险。他的一生就在这一次,似乎到了颠蹶的关头。如此多的苦难加负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怜惜,我们叹息,我们感慨。
但是,往往是苦难才能筑就英雄!莫扎特,除了拥有童年美好的回忆,一生也是贫困潦倒,郁郁而终。米开朗基罗,一生被人嫉妒,常常中了暗箭,并且病魔缠身,令他苦不堪言,还有懒惰恶劣的一家人,像是一个无底洞,把米开朗基罗辛苦赚来的钱花得一分不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难不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重重障碍,是磨练我们品行,我们意志的磨金石;是鞭策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马鞭。我们的生命要的不是一味的风平浪静,我们要的是与风暴搏斗,与礁石较劲的惊心动魄。只有在经历了惊涛骇浪后,我们的生命才能真正绽放,被铭记。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贝多芬专读后感篇2
昨天,我读完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书中描写了三个人物,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是一个缺乏上进心而且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丈夫死后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生活,使他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人生于他更像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发现他极高的音乐天赋,把他当作神童一般到处炫耀。在他四岁的时候,便被父亲关在家里练琴;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上大风琴手;十五岁时,他失去了热爱的.母亲;十七岁,他便做了一家之主,担负养育两个弟弟的责任,因为他的父亲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二十六岁,他耳朵失聪了!听力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是何其重要啊!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他在弹钢琴的时候,总会在嘴里面放一块木头,木头和钢琴连接在一起,可以让贝多芬感知音乐声,利用这样的一种方法,让他在耳朵失聪后,还能创作出《月光曲》、《献给爱丽丝》、《欢乐颂》、《命运交响曲》等等这些知名的乐曲。
他的一生,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却在无声的寂灭中创造了音乐的辉煌,用自身的痛苦磨砺出熠熠生辉的音乐珍宝,坚韧不屈使他成为音乐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这种乐观,坚强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稍有不顺,就乱发脾气,这是多不应该呀!从今往后,我要向贝多芬学习,学习他坚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品质!
贝多芬专读后感篇3
寒假中,我阅读了罗曼·罗兰所撰写的《名人传》,这本书主要以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三位伟人的传记主,共分为三部分,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贝多芬传》。
贝多芬,一位伟大的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一生中创作了无数首至今为止仍被人不断演凑的作品。
而被誉为乐圣的他虽然有着辉煌的一生,但那些苦难的经历依然不能被忽视。
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的贝多芬11岁便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1787年又到维也纳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2年,首次获得成功,前途似锦的贝多芬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听力正在下降,甚至变聋!这对于视音乐为生命的贝多芬来说是多么的残酷?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坚持作曲,最终还是获得了伟大的`成就。
贝多芬的故事也使我连想到了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他们都共同有一个特点令我敬佩,那就是能够面对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苦难和挫折。
而世间现在像他们一样的人还有几个,都是一遇到点困难和挫折便无法坚持下来,被困难打倒却没有站起来。没错,随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对着加大,而这时的我们却没法拥有这种面对苦难和挫折不放弃的精神,谁又能获得成功呢?
从今开始,我们一定要像那些历史伟人学习,学会面对困哪和挫折,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不会是多灾多难,但谁的人生又是风平浪静的呢?所以,我们更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和毅力!
贝多芬专读后感篇4
“我要掐住命运的喉咙,它不能让我完全屈服。”最早知道贝多芬,就是从这样一句名言开始。作为世界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被人们冠以“乐圣”的头衔。在57载的光阴里,他为人们留下了太多音乐和精神的财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人走上了音乐或是自己所热爱的道路。怀着忐忑的心情,我翻开了《名人传》的第一章——《贝多芬传》。通读全篇,我为这个伟人总结了两个关键的特点,即坚毅与温良。
贝多芬的命运是极其坎坷的,以至于有人评价道:“一开始,人生对于他就只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战争。在本应该快乐的孩童时代,瘦小的贝多芬便在父亲的体罚”压迫“下苦练提琴。小有名气之后,命运却并不打算放过这位少年天才——贝多芬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他一边绝望地自寻短见,一边怨天尤人地嘶吼道:“我躲避一切交际,我不能对别人说‘我是聋子’!倘若我干别的职业尚可,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但与此同时,他又发出另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还是道德。”在如此绝境中,贝多芬忍住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坚定执行着对自己深深使命的执着追求。这便是贝多芬人格中坚毅的一面。
大多数人评论贝多芬,都只停留在他坚毅的一面,但我从罗曼罗兰的笔触中,感受到了他的另一面。在影视作品《觉醒年代》中,辜鸿铭这样解释“温良”一词:“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我认为这个词用来描述贝多芬再合适不过了——他是一位艺术家。面对黑暗的现实,某种程度上来看,他也可以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妥协,他将自己坚毅的一面与温良的一面结合了起来,遇到比自己处境更艰难的人会施以援手。他在得知拿破仑恢复帝制时,会愤然将《拿破仑交响曲》改名为《英雄交响曲》……普通人的感情放在他身上,便会更加厚重,与有着同样类似的人产生共鸣,这就是贝多芬身上“共情”的力量。现实中的贝多芬并非总像画像中的那样严肃,那样“不食人间烟火”,他也会为了侄子的工作而四处奔走,也会在朋友逝世时泪流满面。《名人传》一书的后半部分,收录了很多贝多芬的书信,细细地看,仿佛每一个字母都能迸发出他内心的光与热,每一个标点都能喷射出他无穷的力量。
让贝多芬那高贵的品格,善忍的德行,神话的灵魂,以及稀世的人生价值亘古永存!让贝多芬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去勇攀知识高峰,共创辉煌人生!
贝多芬专读后感篇5
最近几天我十分热衷于"名人"比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拿破仑莫扎特贝多芬等等。也许有人要问了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名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前几天我借了一套书其中就有一本《名人传》我一看立刻被它吸引了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尤其是《贝多芬传》更使我爱不释手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以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一九七五年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但就在贝多芬初尝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叩门。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楚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的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卜看到了未来的天才的目光:从那日光人们又可以窥探到他未来的悲剧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子一天不如…—天。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该用多大的毅力呀!
贝多芬的种种事件都能告诉人们深刻的真理。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不肯相信他面临的是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幸福他对付未来充满着希望!那么想想我们这么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何心里不装满阳光非要悲观行事呢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很差但那不代表今后的岁月中你依然是"蠢才"。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这一点贝多芬比我做得好很多。
贝多芬专读后感篇6
翻开贝多芬的生命之乐,这是他用自己的一生普及成的一首曲子,你能从中感受到他的不甘,他的愤怒,他的悲伤,和他用痛苦换取来的欢乐,全场欢乐的音乐,正如他的人生一样在不停的跳动。
在他知道自己有一天将会失去这世界上能永远陪伴自己的音乐时,他绝望了,可是他很快便再次振作了起来。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反动的性质。他的心在这一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膨胀,音乐将他的血管燃烧至沸腾。
但是世界永远不会根据人的意志来运转。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在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
贝多芬的一生,是苦难的,但却也是最幸福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懈的奋斗了,虽然最后天不遂人愿,但是他那激昂的斗志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弦之上。
轻轻的将书合上,静静的思考着。贝多芬在生命将要终结时那不甘的眼神,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想他这样一个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的人尚能如此,我们这些幸福的人们却每天都在抱怨着,总是觉得上天对我们不公,要不就是在祈祷着,希望能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机会。可是谁又为那些残疾人想过,他们每一天都在努力着,都在奋斗着,从不肯放弃自己。
贝多芬专读后感篇7
他没有丰衣足食的生活,没有温情无比的家庭气氛,没有气宇轩昂的高大外表。母亲的早逝,肩上的家庭经济负担给那些可怜的“没有”雪上加霜。四岁多时,他被父亲整日关在屋内,面对的是洋琴、提琴。或许为了家庭,他一开始是不得不触碰它们。但渐渐地,他热爱上了音乐。音乐是他生命中能给他足够激情的东西,是他生命的一个大部分。然而,疾病让他苦不堪言,使他的听觉慢慢丧失。
热爱音乐的人失去了听觉就如同美食家丧失了味觉,在音乐的道路上应如何走下去?许多人会绝望,会放弃,会抱怨上天不公,然而贝多芬的坚持追求便注定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或者说是伟大的音乐家。维也纳音乐厅响起的音律展现了他的气魄,他对命运的理解,他对远大追求的注释。自始自终,他终究是个艰难的行者,潦倒一生,与病魔抗争,但他无怨无悔,即使再艰难,也要爬着向梦想走去!勿容置疑,贝多芬是个成功者,他坚定地登上了自己的人生之巅,终于含笑含泪闭眼。
司马迁受尽侮辱,却笔耕不辍,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却胸怀梦想,张海迪失去行走能力,却从未沉沦言败,爱迪生遭到数百次失败,却仍坚持发明。杨利伟饱受训练折磨,却年年如一日。这些或是折了翅膀的天使,或是忍辱负重的健儿,都带给我无限力量。这些平凡的人们在路上磕磕碰碰,步履蹒跚,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方向,他们在自己的路上不停地行走,不去想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远方,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十八九岁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幻想着美妙的大学生,追求着高品质的诗意人生。然而,我们的心灵又是如此的脆弱,是如此不堪一击,所谓的“梦想”“追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伟大的.梦想瞬间被抛之脑后。有的人选择放弃,有的人选择轻生。与贝多芬相比,我们变得那么渺小。追求的过程本事就是困难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难道不应该怀揣梦想,忍受一切风风雨雨的洗礼,战胜所有艰难险阻吗?有了内心真正的追求,才能支撑我们一路向前。它的力量有多大?贝多芬告诉我们,很大很大,大到可以用心来倾听音乐的气息,用心来感受生命的意义。而我们的?一样可以!风雨折断了我们的翅膀,我们就用自己的内心来拯救。我们要学会直面苦难,一次一次更加坚强,让自己的强大内心来指引我们走向理想高地。
贝多芬不为名,不为利,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为了梦想,他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小道,他不怨也不悔,不悲也不喜。平凡却不平庸地走过了一生。
我们的追求是什么?它们在何处?但愿我们能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风雨无阻地勇敢前行!
贝多芬专读后感篇8
假期里,妈妈给我推荐了一本《名人传》,它的故事情节很吸引我,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了。
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他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也像自己一样,因此从小就让他弹钢琴拉小提琴,一练就是七八个小时,日日如此。功夫不负有心人,贝多芬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家。但不幸的是,他的听力越来越差,后来甚至完全听不见了,这对一个音乐家的打击多大呀!这不但让他在指挥时失手,作曲时也一点头绪都没有,但坚强的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作曲时叼着木棒一头,另一头插进发声的地方,用这个方法创作出了许多的名曲。
读完他的故事,我又想到了既不能说话,又听不到声音还看不见东西的.海伦凯勒。她在如此糟糕的情况下,通过用手摸别人的嘴唇来判断别人在说什么,然后再通过老师细心的教导,终于学会了许多单词。后来还创作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名著。我还想起了身残志坚的女作家张海迪。她因为高位截瘫不能上学,但她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业。她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同时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硕士和研究生。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例时刻激励着我。想想我自已,我曾在练钢琴时遇到了一个“刮音”。要用指甲快速在琴键上刮一到两个八度。我的指甲很短,弹着弹着,我的手指磨破了皮,流出了血。此刻,我流着泪突然有种不想再继续练下去的想法,但我又想起了失聪的音乐家贝多芬,想起了海伦凯勒,想起了张海迪,与这些人相比,我所经历的困难那简直就是小屋见大屋了。于是我立马擦干眼泪,把血擦干,在伤口上缠上创口贴,调整心态,调整方法,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再练习。最终我学会了克服困难,在一年一度的钢琴考级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无数名人像成长路上的一盏盏明灯,照耀着我们通往成功的道路。他们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告诫我:成功,需要勇于战胜困难。加油吧,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