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1500字参考6篇

时间:2024-05-20 09:51:04 分类:作文大全

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含信息和象征意义,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品质,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中的智慧和哲理的思考和理解,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后感1500字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后感1500字参考6篇

读后感1500字篇1

暑假期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书籍《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由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根据自身在巴学园的真实学习经历改编而成,读后让人非常感动,也非常震撼。

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是巴学园的灵魂人物,他的教学理念不止在那时,即使在现在也极少有人能做到和坚持。一切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强行改变、不刻意压制,不用成人的思维禁锢和束缚孩子,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而这正是现代教育所缺少的。这个社会急功近利,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尤其生活在21世纪,竞争如此激烈,家长们多么焦虑,多么害怕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而我们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更进一步加重了家长们的焦虑,于是无暇顾及孩子内心的感受,无暇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一股脑填鸭式地塞给孩子,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这一点是否值得我们家长深思?

除此之外,校长先生的良苦用心让人非常感动,也让我觉得惭愧,不禁反观内省,自己对孩子是否足够宽容和耐心。书中的高桥君因为个子长不高而感到自卑,校长先生为了消除孩子对身体的自卑感,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包括让孩子们脱了衣服一起洗澡;组织运动会,鼓励高桥君“绝对能跳过去”,“你绝对能做到”;再到后来老师无心问道高桥君有没有尾巴,校长在没人的地方批评了老师,给老师留足了面子,真可谓良苦用心,试问现在有几人能做到校长先生这样,为每一个孩子负责,爱每一个孩子。包括作者本人说,校长先生经常说道“小豆豆真是个好孩子”,这句话对作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孩子生命早期,亲近的人对他的判断和评价初步构建了他对自己的认知。周围人觉得他是个好孩子,他就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周围人觉得他是个坏孩子,他就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从而放弃行动,改变自己成为好孩子。校长先生对于孩子坚定有力的鼓励和肯定,大大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做到了关注每个孩子,为孩子的全面发展费尽心力,鞠躬尽瘁,让人感动万分。

再者,校长先生尊重了孩子们的天性,不压制孩子,不斥责孩子,书中有几处描写让我十分动容。一处是小豆豆为了找到自己掉进厕所的钱包,去翻了粪坑,校长看到后不但没有斥责她,觉得她臭烘烘,反而耐心询问她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最后又叮嘱她把堆旁边的污物清理到原来的地方。读到这个地方时,已经不只是感动,而是震撼了。校长先生云淡风轻地语气和动作,仿佛小豆豆做的事情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无任何轻蔑和歧视在其中,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和淡定从容的态度。试想如果校长看到后,火冒三丈,斥责小豆豆不讲卫生,是个脏孩子,觉得她做的事情非常恶心,可想而知小豆豆在心里会对自己形成什么样的评价,可能从此她会觉得自己是个脏孩子,不被人喜欢,这对她的自信心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此外,校长为了让孩子们充分玩耍,探索周边的世界,便让孩子们穿上破旧的衣服,这样他们就不必担心衣服被划破而不能放开玩耍,多么睿智的校长,多么令人敬佩的理念!现在我们为了让孩子看上去干干净净,不准孩子做这,不准孩子碰那,限制了孩子的诸多行为,孩子也无法体会探索周围世界的乐趣。坦白说,让孩子在人前保持干干净净是否有家长的虚荣心在里面呢?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太多太多了,每读一遍都不禁佩服校长先生的睿智,更感叹他对孩子的宽容和宽广的爱。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热爱班级里每一位孩子,每位孩子都是独特而美好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会关注每一个孩子,了解每一个孩子,和他们成为朋友,关爱他们,呵护他们,陪他们度过美好的一年级!

读后感1500字篇2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农耕大国,在这五千年的风雨变迁中,中国底层社会却以一种独特而又引人深思的方式传承、延续并不断发展。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便从诸多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的存在方式并推广到现代社会,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

乡土社会的根本在于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便是人民的根。有了土地人们才免于奔波,在临近土地上耕作的人们才聚集成村落,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由于土地的缘故,这个社会缺乏流动性,于是“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缺乏流动性的乡土社会,每个人从出生便被嵌入了熟人社会的网络。而乡土社会的许多特性便是由其熟人社会的特点而展开。

首先便是“乡下多愚”的误区,在乡土社会中,耕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第一要务,因此乡下人的知识结构与城里人有很大区别。耕种的技巧由父辈手把手的经验习来,而且熟人社会下运用“特殊语言”比文字间接表意更有效,面对面能解决的事不必诉诸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而且在乡土社会中,社会发展较慢,不会轻易发生颠覆性变化,因而后辈可以沿着前人的经验行事,“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再就是极为重要的“差序格局”概念,不同于西方“团体格局”中一切都是公平的,“差序格局”突出的是“私”,即对一件事情的评判会受到当事人与评判者私人关系的影响,并且这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判。

凡事都要讲人情冷暖,都要讲交情,讲小团体。这一特点直接的弊病便是个人利己主义突出,甚至出现贪赃枉法的情况。我曾经偏执地认为治理一个国家不应该让道德参与,因为缺乏实际的惩罚措施,并且可以被道德约束的人是会遵守道德的,遵守道德反而会使其吃不遵守道德的人的亏。读完此文我有些明了,并非德治不起作用,而是如今社会并没有一个完全通用的,适用于任何人的公平的道德。中国没有平等爱人的宗教文化,只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有等级差序的爱,难有统一的公共道德标准,道德依附在私人关系上。“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讲求的是法律。以法律来界定自身行为的正确性。再将目光转回乡村,真正支配乡村的权力既非横暴权力,也非同意权力,而是教化权力。以乡村独有的价值观来判断是非。而这种权力的来源大多来自乡村中的长老,他们拥有着更多的经验与威望,也承担着独有的教化责任。

乡土社会是一种阿波罗式的追求稳定的社会,任何激荡都可能会威胁到它的稳定。而男女之间的爱情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不发生激动的感情,男女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强制的安排,这也便是“男女有别”的根本原因。而在现代社会,这是一种浮士德式的充满挑战与激荡的社会,再遵循这些规矩不免显得迂腐。

当新的时代来临时,当长老们的经验不再适用时,时势权力便占据主要地位,而时势权力的来源便是知识。这也适应于如今变化多端的现代社会,当时代的变革来临时,知识即是力量,只有拥有知识才能把握时代浪潮,引领时代发展。作者:王境淋

读后感1500字篇3

2021年4月8日,学校有幸请来了江海燕师与洪彦书校长为我们全校教师演讲:关于觉民教育“觉师”的培训。两个小时的演讲,让我们感同身受,心灵再次被洗礼。内心充满教师育人的满腔热血。此时的每一位教师沉醉在觉民教育的氛围里。对此我个人在此进行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这是江老师上台演讲说的第一句话。她说:把握机会,行者常至,不断积累,为者常成。意思是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同时也启示在坐的每一位教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常常会成功,不是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则一定不会成功!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如此大道理,心底里暗自感叹。 教师是一种怎样的职业?是一份简单的职业?是兴趣爱好?是自己的标签?还是灵魂的依托?每位教师心里都要找到教师育人的平衡点。深问自己教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职业?身为教师,应该注意对自身的素质培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系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学习终生!认真对待学生!对待学生,无论怎样认真都不为过,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问题的根结所在,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一律认为是学生的错,更不能粗暴对待学生、处理问题。从各方面来看,教师不仅起到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作用,而且还是学识渊博、

经验丰富、道德高尚、积极向上、理智、稳重的典范。有的教师为什么能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而有些教师则是得过且过。一下课就往宿舍里跑。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把握机会,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成为学校的佼佼者。

江海燕在演讲中讲到教师把握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

第一摸索阶段,坚持写教学日记或随笔。

江老师把她的教学生涯,教师育人的教学经验和老师们一一分享。试问一下,我们当中哪位教师是有写教学日记或随笔的?即使是写那能坚持多久?在此我暗自惭愧。

第二发展阶段,坚持写教学反思。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增长、教学能力的提高,乃至教育智慧的生成,都是教学反思的结晶。通过写教学反思,会使教师对他人或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肯定、批判,去粗求精,去伪存真,不断丰富和补充教学实践知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基本手段,是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江老师说:一个好的教学反思是对教育教学事件的深入剖析,传递给人们一种价值选择,以引起自己或他人的思考,这背后离不开较强的教育理念做支撑。有些教师写不了或写不好教学反思,其根本就是缺少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就教师而言,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的途径很多,其中坚持勤于读书是关键所在,教师本身就应是一个阅读者,但不少教师读书偏少,可以说,现代教育专业理论缺乏是不少教师的通病。因此,对一些教育名著、教育专家

的观点就知之甚少。一个教师日常如果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维就会更加活跃,语言表达也会更顺畅。要是再加上每天写几百字的教学随笔,不用多久,相信其专业发展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第三总结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养成及时记录和思考习惯。如:听课、培训、探究和自我规划。 通过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培训,探究,使人真正的体会到教学养成习惯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在听课过程中要回顾课堂,总结得失 。 我们每位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每节课给我们上课的感受不同,因而我们得到的经验教训也不同,及时总结记载下来,可使自己在日后的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突破点。 江老师说:教育最大功能是使人敏感,洞彻人心者。总结与反思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以此为基点。做到江老师所说的:把握机会,行者常至,不断积累,为者常成。我相信,我能。

读后感1500字篇4

入冬了。落叶萧条,北风呼啸。合上书,斑驳的光影洒在书的封面上。米白色的封面上,朴素的五个仿宋大字“平凡的世界”反射着光,熠熠生辉;闭上眼,书中错杂的片段像老旧的电影,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放,平凡的人的平凡的一生蒙着尘,发着光,在岁月的荒凉中固执前行。

一、此生坎坷,惟愿平安

碌碌尘世间,荣华难得,富贵难得,却皆不及平安难得。

“少平少安,平平安安”,好寓意。希冀是美好的,命运却是不公的。命运能使你屈下头,也能使你平布青云,更能使你在平步青云的那一刻坠下云端。孙少安自少时即为家境所困,束缚在双水村里,为生计奔波;他并非没有见识,也正因为心怀远识才狠心地拒绝了润叶;后来,正在他将砖厂经营的风生水起时,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当混沌与痛苦终于不再折磨他时,一直默默支持着他的秀莲轰然倒地。孙少平思想先进、气质出众,是应当骄傲的人,却没有骄傲的资本;他怀揣一颗赤忱的心,只身一人漂泊到城市,在没人看到的暗处咽下血和泪;他从未放弃学习,也从未放弃暗无天日的煤矿工作,高贵的灵魂与黝黑粗粝的双手竟不可思议的统一;可惜,照亮他在黑暗中前进的灯蓦然熄灭了,他勾勒出的梦忽地坍塌了。可是,他昂首阔步,骄傲如旧。

荆棘之路上有歌亦有泣,人生之路上平凡又无常。此生坎坷,惟愿平安。

二、此生颠沛,流离无期

田家女儿好颜色,惜似落花长太息。

田润叶一生错付他人,空留无限遗憾;田晓霞天真烂漫又坚毅果敢,一腔热血尽数倾洒在一江汪洋中。她们水灵乌黑的眸子中永远饱含热情;命运以痛吻我,我便报之以歌。

春光易逝。润叶蓬勃的青春枯萎在争吵与抗争中,善良复催她开花结果。她只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子,渴望与一个懂她的人厮守一生;可是那么多绳索紧紧捆着她,“所谓的婚姻把她和这个人拴住一条绳索上,而解除这条绳索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读后感使千万条绳索在束缚着她的手脚,解除这些绳索就不那么简单了。更可悲的是,所有这些绳索之外,也许最难挣脱的是她自己的那条精神上的绳索……”她为理想抗争,而善良又将她一次次地推向理想的反面。

田晓霞不拘世俗,开朗外向,身上仿佛有光,照亮了暗处的彷徨。最美的烟花总是稍纵即逝,如花美誉逐水逝去,空留多少人磋呀叹息。杜梨树绿荫如伞,指针指向两年前的那一瞬间,笑声远去……

此生颠沛,流离无期,亦有人陪。

三、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金波,看到这个名字,我一下子联想到那位伟大的诗人金波。他们一样地真诚、执着、善良。他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心爱的藏族姑娘跋山涉水不负勇往。落日璀璨依旧,马群不知何往,十字街口,路人行色匆匆,他泪流满面,旁若无人地放声歌唱……还记得吗,在最艰苦的日子里,兰香总是背起布满灰尘的箩筐,懂事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人说,孙兰香是第一个靠知识改变自己平凡的命运的人物。她好强坚定,矢志不渝,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她与晓霞有几分想像,但作者明显给予了她更多的苦难与成功。几乎梦一般,女孩与星空猝不及防地烙印在书页中,烙印在心里,让平凡的世界中多了一道绚丽的光芒。

愿你在平凡的世界里亦能坚守纯真与坦然,此生尽兴,赤诚善良。《平凡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秀莲倒下了,双水村小学屹立在黄土高坡上;田晓霞牺牲了,她救下的生命会享受春花秋月夏日冬雪;藏族姑娘杳无音信,那支催人肠断的歌仍回荡在落霞草原间……

平凡的人世间,既然岁月以荒芜与刻薄相欺,我们便以繁华和慷慨相爱。

读后感1500字篇5

第一堂,社会学与生活任老师极力推荐了这本书,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必读刊物,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江村经济》。带着好奇和瞻仰,我翻开了书的第一页。

有一个地区是中国东部,有一个小村庄叫开弦弓村,小范围的深入实地调查,从宏观入微观,通过微观分析宏观,传统力量与行动力的交融、合作,在当时那个局势,社会制度如何变革,人们的固有思想和社会组成方式让这个小村庄极具那是的中国社会特色,以它作为一个缩影,在农户聚集的紧凑居住区内展开研究,天时地利为这次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前言中,我了解到开弦弓村是当时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把它作为在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从工厂代替家庭手工业系统的变化中探索社会问题。全书从区域、人际关系和生存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论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反映出一个作者亦或是学者实事求是的立场和客观务实的科学精神。书的内容很丰富,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对于“家”这个单位的剖析。

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相比于目前对其较为狭义的理解,在当时的开弦弓村,它代表着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是促进社会延续家庭成员间合作的基本单位。

因为当时受传统封建思想及经济压力的影响,婴儿死亡率较高,各种各样在现在看很荒诞的想法在当时的社会中却成为众人默许的规矩,“满月”剃头,名义过渡子女,冷漠的态度换取一个心理安慰,不知这是否是一种思想上的悲哀,但不赞成并不意味着不能够理解,至少站在此刻看当时的现状。我可以理解这种现象的存在,因为传统旧思想的束缚让学习不感兴趣、不重视,对产妇的不关怀显得不足为奇,这是一种事实更是一段无法更改的历史。

关于对开弦弓村婚姻问题的描述,我也十分感兴趣。首先,和其他地区一样,儿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安排并且服从这种安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配的双方互不认识,在订婚后还要互相避免见面,可是,为什么此类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失败率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么高?或许是当时以离婚为耻,或许是当时真爱和自由对他们而言不可遇也不可求,其中还介绍了表亲婚姻与“小媳妇”,一个女孩子嫁给她父亲的姊妹的儿子,叫“上丫头”,“上”意味着家庭的兴旺,女孩子嫁给她母亲的兄弟的儿子,叫做“回乡”丫头,被认为是对这家的不利,其实按照科学角度进行分析,此种兴旺与不利十分荒谬,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做是家庭是否和睦的衡量准则,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作者的调查研究数据中,我们分析得出:从成婚率和人们关心的程度看,传统的婚姻仍然是主要的制度,“小媳妇”制度是受到轻视的,因为它产生于经济萧条的时候且通常是贫困的人家才会这样做。

将现在于过去的社会形态进行对比,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恋爱和婚姻自由的出现都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些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对错之分。

看完了这本书,我更详细地了解了当时一个村庄、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状态,也体会到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社会日趋完善,不断进步的势头,传统腐朽的社会模式被不断地替代。以史为鉴,重民心听民意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读后感1500字篇6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张爱玲对《红楼梦》是极度的痴迷。她在自传中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张爱玲这一辈子中,是真读“破”万卷《红楼梦》!

据记载,《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编撰,而后几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张爱玲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后来知道了缘由,张爱玲对高鹗实实在在地憎恨起来,这也使得她下定了续写《红楼梦》的决心。于是乎,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除了它的社会价值之外,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特别值得考究的。不然也不会八十回后,读之——索然无味。而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纵观全书,每一位被细致描写的“名角”,复杂的铺垫,费尽心思的细节勾划,都是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而设。而林黛玉,是我最同情的却也觉得最可悲的人。

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林黛玉自幼怯弱,且幼年丧母,使得生性变得更加柔弱,一直以来都靠药物保养。到贾府以后,她更想念父母与家乡,忧郁经常压抑于心头,至于悲愁流泪,原本就不好的身子变得更加孱弱。在贾家失去两大靠山前,贾政曾耗资巨大来修建大观园,整个大观园都沉浸在家世的温床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不见一心只读圣贤书。黛玉后来被送进大观园,活于温床中,也死于温床中,因为有肺结核,而自幼又体弱多病,根本离不开昂贵的药物。此属可悲之一。而黛玉自身柔柔弱弱,最擅长的便是吟诗作对,虽会几手针线。但毕竟从小是富养的大小姐,不善劳动,便是六指不沾阳春水。同时也没有农村妇女的那种大气。这就导致了,林黛玉,根本不可能逃离大观园这个温床!此属可悲之二。

在大观园,黛玉情窦初开,遇见了贾宝玉。但这一恋情,却不似初恋的单纯,而是满心戒备:在黛玉认可宝玉为她的“知己”前,她察言观色,徒增了多般猜疑,嫉妒,生气,担忧。而在与宝玉相认为知已后,仍旧悲戚感伤以泪洗面。最经典的莫过于“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呤》由唐寅的《落花诗》引申而来,两诗情绪格调极其相似。唐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而同样是葬花,黛玉带给读者的,却是她对于未来的绝望:自忖红颜薄命,感悲父母早逝,无人为她主张婚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她在生与死,爱与恨一类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对生命的茫然。看似静心葬花,实则焦虑不安。看似咏花,实则写人。虽说古代女子的命运总是不为自己所掌握,男尊女卑的观念又极其盛行,可“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也非凤毛麟角,武则天多度削发为尼,最后成为女皇;木兰无长兄,男装替父从军等等。为何黛玉不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为何不放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呢?!此属可悲之三。

西方神学有说,人有三疾:狂妄,矜持,愚昧。人有七罪:傲慢,嫉妒,愤怒,贪婪,淫欲,懒惰,暴食。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几乎每个人都会全中,但是,贾家人是中毒至深,各种观念,思想和行为,顽固古板老套。不思进取,也不知悔改。欺软怕硬,通过两大靠山作威作福。这是失败的过去,也是现实的警醒。

?红楼梦》不只是一本书而已。张爱玲曾说,《红楼梦》这本书值得一个人去读一辈子。也许现在读觉得费解,二十岁以后觉得可怜,三十后悲伤,花甲后便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大概是一辈子都读不透的,那么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不为繁华所动。

《读后感1500字参考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