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优质8篇

时间:2024-03-02 14:51:16 分类:心得体会

有了心得体会,我们能够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通过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和经验,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优质8篇

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篇1

本学期我校组织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培训。此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培训由我校德育处黎倦老师主持,培训虽短,但给我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我认真聆听了就中国法制社会、职务犯罪、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以及证据的基本理论等知识的讲解,增强了我的法律应用潜力;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均使我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透过培训,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法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校园、教师的法定职责,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一要求,阐明了今后校园的法制教育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二、透过培训,使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潜力和方法。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

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其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理解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

三、透过这次的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今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学刻不容缓。

让我更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让我认识到学生不仅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让我们一齐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从校园开始。

总之,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照这次培训所提出的要求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懂得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同时懂得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是非意识和犯罪意识。

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篇2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法治建设规律、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认识,概括凝练了关涉法治的诸多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新论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持续深入推进公安事业长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发挥法治引领作用。

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政治任务,组织全县公安干警深入系统学、联系实际学,把握精髓要义,确保学深学透,入心入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公安队伍履职尽责,依法、科学、高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将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要把握法治工作重点。

积极适应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新形势,聚焦建设法治中国总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切实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要求落实到每一项执法活动和每一个执法环节,不断提高公安工作法治化水平和执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起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深入推进“三明之治”提供有力保障。

三要建强法治工作队伍。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开展教育整顿、党史学习教育,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扎实铺开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强化正风肃纪,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力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安队伍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努力锻造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新时代公安铁军。

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篇3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加快建设法治交通

两天的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丰富的学习内容却使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既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让我明确了肩负的责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对依法法国、治省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而大力建设法治交通,是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实际工作,我谈几点学习贯彻体会:

一、强化法治思维,养成依法办事良好习惯

“最好的法律不仅仅是印在纸面上的条款,也不仅仅是写进判决书里的文字,而是铭刻在公民内心中的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关键在于让法治成为党员干部的共同信仰。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就要带头学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要养成运用法治思维的习惯。一是要把“按法规程序办事”、“合不合法”当成自己的常用语,使法治思维成为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二是在遇到权力与权利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要主动运用正当程序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三是要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决策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

二、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交通,就是要在交通运输行业中依法行政,依法履职,通过规范行政行为,落实岗位责任,完善监督机制,建立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建设,使行业管理在法治的轨道上得到加强,行业在法治的轨道上规范发展。一是要进一步提升执法队伍综合素质,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全员培训教育、执法责任量化到个人、执法岗位交流、交叉执法、编制执法手册等措施,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执法队伍素质。二是要着力减少制度执行自由裁量空间,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对行政处罚裁量权的适用范围、裁决幅度、处罚标准、处罚程序作出准确、科学、详尽的规定,保障裁决合法、合理、公正。要建立重大行政复议诉讼案件报备制度和重大责任行政复议诉讼案件通报制度,加大对典型行政复议诉讼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交流,出台应对和防范措施,保障程序和结果公开、公平、公正。三是要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对可能引发行业重大矛盾的决策,建立完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评估确定决策事项的风险等级后再进行区别决策。严格决策后评价和责任追究。通过民意反映、抽样检查、事后评估等手段,跟踪重大决策执行情况。对违法决策以及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

三、提升服务水平,把法治建设与服务民生有机结合

法律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武器,是为民众谋福利的工具。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出发,法治建设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要把法治建设与服务民生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提供法律服务、满足群众需求的过程。作为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交通运输行业,我们要提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服务能力。一是优化行政审批服务。要进一步减行政审批事项、减审批环节、减审批时限、减审批费用,着力提高行政效率。继续优化和完善各环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真正做到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一个窗口对外、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二是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涉及交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对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交线路开辟调整、运力投放、运输票价制定调整等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三是拓宽外部执法监督渠道。增加来自营运车辆驾驶员、经营业户和普通市民的执法监督员,将事后外部监督与事前内部监督相结合,将查案纠错监督与超前防范监督相结合,将个案监督与全面监督相结合,推动形成全市交通行政执法监督的长效机制。

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篇4

近几年来,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不断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交通事故给学生、家庭乃之社会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交通事故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高,交通事故仍呈上升趋势。

孩子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1、学校工作,安全为天。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维系学校的平安、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2、明确抓“交通安全教育”、争创交通安全示范校工作的现实意义。三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校现已有学生700余人,近500百名通生跑校,学校在近年内无法安排这些学生住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抓好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创建交通安全示范校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放在深化素质教育、德育工作的.大背景下来考虑交通安全教育。我们目前应当搞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不是口号,而是行动。通过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学生学到了交通安全的常识,形成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和技能,规范了自己,影响了他人,提高了素质,从而促进了学校的其他工作。

4、与平安校园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等活动结合起来。

5、注重学生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在学校中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同时达到“小手拉大手”,“多一分防范,少一分危险,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的目的。

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篇5

法治像个接力棒,一代又一代往前推进,法律人共同体必须坚守一些共同的法治信仰,法官和法学生必须有共同的梦想。已经毕业多年的我们,是否还有这样的激情和梦想?我们对法治的追求是否已经在改变还是在坚持?是本文写作的动因。

十八大召开,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这给迷乱的时代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每年法学毕业的庆典日,看到老师们给出的种种鼓舞人心的祝福和希望,为年轻的勇士们送上了拼杀的征途,“法治梦”再次激荡和吹响。

每个人都是造梦者,执掌法律的而法官们,身陷其间,要问问了:我们是否还有梦?我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法治梦能否在我们一代又一代法律人的努力中变成现实?这是当下的法官们必须做出的回答。

人不能行尸走肉地活着,活着的意义就是有梦想、有希望的生活。问题是,岁月的流逝,时事的变换,梦想是否还在坚守,还是已经放弃?我们是否更加坚定,还是已经破灭?

这样说,是今日很多人已经不爱做梦或无梦可做了。在世俗、功利的社会大潮裹挟中,在司法权威日渐衰落的环境中,在各种现实、困难、障碍的冲击中,很多人变成了纯粹的机械,麻木、彷徨,低迷、无望,很多人只在为职业而生存着。梦想,年轻的梦想、学生时代的梦想,已变得非常遥远和忧伤。

这种状况,显然是很负能量的,显然是危险的。

中国梦必须是法治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崛起,国力强大,gdp相当于2000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七国的gdp之和。中国人已经从沉睡中唤醒,中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今人类社会和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然而,法治的进步不如经济的进展令人刮目相看,怎么让法治与经济一样腾飞出彩,既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更是确保中国真正强大的基石。

法治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立国理想,构筑起一个国家的治国大厦。国家和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法治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和希望。真正意义上的强大,不是看有多么炫耀的cdp或外汇贮备,有多少豪华高楼、摩天大厦,有多少尖端科技“上天入地”,而是人民是否过上了自由、平等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否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在经济、文化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外,应该在法律上、制度上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应该对世界做出贡献。而这个贡献,就是致力于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是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沿着宪法所体现的民主、法治和尊重人权方向,让每个中国公民都感觉到公平、公正,感受到安全和尊严。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中国有悠久的人治传统,有破坏法治的恶性和冲动。法治梦作为中国梦的坚强保障和动力,是对本届政府改革雄心和的良心的艰巨考验,是中国真正崛起和强大的起点和终点,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须去做的真梦、大梦。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自我实现之梦。我们需要实现什么?需要实现幸福,而要实现幸福,离不开法治的关切和保障。没有法治做后盾,国家和社会不可能长治久安,权利、利益无法保障,自由、幸福将大打折扣。中国人要过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就必须靠我们全体中国人来共筑法治梦。

那么,法治梦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梦呢?法治的核心是限权和保民,没有法治的约束,权力就会肆无忌惮,公民就没有基本的人身安全。而要实现这个梦想,就要不折不扣地推行宪政,把权力关进笼子,限制和约束政府的行政权,确保司法独立,实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而没有保民的举措,人民就不会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治梦要着力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毫不偏袒地为所有人提供法律保护,让宪法确定的权利得到真正的落实和保障,一旦走到司法程序,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对待,每一个案件都得到公平处理。让每个人不因地位、身份、财产的不同而有不公正的际遇。

如今,中国的司法处在高歌法治与信仰危机并存的时代。一方面,人们为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取得的巨大进步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厌法、弃法、玩法、压法的情形还很突出。进入这个职场的法律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前行道路上的很多挫折、失败或反复,在改变着一些人的方向和追求,消褪着我们的青春和梦想。当梦想一次又一次被现实嘲笑、讽刺、打击时,一些人已经没有了昔日对法治的希望、梦想和信仰,一些人已经变得失望、悲观,甚至妥协、放弃。“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走到这个节骨眼上,何去何从?是对我们梦想的考验,也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1920年,胡适在《时事新报》发表《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一文中提出:社会是种种势力造成的,改造社会须要改造社会的种种势力。这种改造一定是零碎的改造——一点一滴的改造,一尺一步的改造。无论你的志愿如何宏大,理想如何彻底,计划如何伟大,你总不能笼统的改造,你总不能不做这种“得寸进寸,得尺进尺”的工夫。

法治作为一项实践的事业,不能靠幻想,不能停留在书本上的呼喊和宣言,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治的点滴进步必须靠实际的行动和艰难的推动。如果没有“具体法治”,如果没有永不放弃、永不抛弃的“许三多”精神,如果没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毅力和担当,法治是不可能自动来临的。

今天的法官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当年我们对法治许下了什么样的誓言,有必要看看今天各种大学法学院教授们给年轻学子们的毕业寄语。我们深深镶嵌于这个国家的法治脉络中,法治的成败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时光岁月的缓慢推进中,尽管有很多痛苦犹如图钉一样,会随着滚滚车轮扎进我们的心中,但无论多么痛苦,我们都要坚守、坚定、坚持,我们必须继续把这个梦做下去,像一块一块的铺路石一样,不断不断地垒起法治的大厦,像一个出征的勇士一样,一点一点地把横亘在通过往正义之路上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消除、扫平。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梦,这也是我们给时代提交的答案。如电影《小时代》里说的: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的跳动的心。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

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篇6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弘扬法治精神 广泛凝聚共识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人民政协社会法制工作创新发展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 马相忠

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法治实践进程,既是对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与理论升华,又是对我国未来法治建设的总体规划,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创造性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就是要全面准确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并贯彻落实到履职工作全过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强化法治意识,创新工作思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民政协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自觉用法治思维推动政协工作创新发展。一是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核心权威,自觉把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政协工作之中。要构建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协党组成员联系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制度,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确保政协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二是要坚持人民政协的人民属性。通过建立健全运行高效的程序规范,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协商出共识、协商出团结。政协履职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倾听人民群众日趋多元的利益诉求,找准“切口”,切实做到“政为民议、言为民建、策为民献、力为民出”,推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可能产生的矛盾与风险。三是在依照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履职的基础上,善于用法治的眼光研判政协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法治的思维推动政协事业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持续探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协商议政过程中的双向发力,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弘扬法治精神,认真履行职能。人民政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发挥重要作用,积极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献智出力。一是充分发挥新时代人民政协的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将各族各界群众多元化诉求表达纳入规范化、程序化轨道,广泛凝聚共识,积极建言献策,以真抓实干的精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真义,推动协商民主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二是积极搭建履职新载体。围绕法治社会建设展开协商议政,把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和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等作为协商议政重点,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协商议政。围绕立法普法、公民守法用法和司法公平公正公开等法治社会建设事项,通过调研视察、提案督办、立法协商、社情民意等形式,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三是积极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行职能的着力点,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如实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反映社会各群体的愿望要求。

践行法治道路,维护法治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给政协履职提供了新平台,对政协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因此,要提高广大政协委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充分激发广大政协委员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为党委政府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民意支撑。广大政协委员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道德品行,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要坚持法治至上理念,自觉弘扬法治精神,竭力培育法治文化。要切实维护法治权威,自觉抵制有悖于法的任何言行,成为良好法治环境的宣传者、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坚持学法知法,以宪法为纲,全面学习掌握法律基本知识,既掌握法律条文,更深刻领会法律原则、法治精神、法律逻辑,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坚持守法用法,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履行职能,时刻绷紧法治这根弦,做到心中有法、虑必及法、行必依法。

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篇7

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社会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法治建设是提升区域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治理转型的必经路径,是制度创新的样本,标志着区域文明程度、综合实力的高度,对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引导区域社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要搞好法治建设,实现理想的法治社会,依法治国,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法治建设需要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而公民的法律素质则是其不可或缺的主体基础。这个基础性条件越充分,公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性就越容易实现;公民主体性实现得越充分,依法治国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就越能够得到体现和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某个区域,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法治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就应当高度重视并且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只有公民具备了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理解立法的本意就是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才能有效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才能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保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才能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充分调动参与法治化进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的骨干力量,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方向,影响着法治建设的发展程度。要加强地方法治建设,关键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就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律培训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自学法律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考试考核。

司法是保证权利得以合法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实现、维护和争取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只有保证司法公正,严格依法办事,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只有保证司法公正,公民才会相信法律是限制、约束权力,保护权利和自由的,才会将纠纷诉诸法律,法治建设才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要推进法治建设,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全面履行司法职能,严格遵循法律。

(1)必须严守理想信念阵地。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建党治党的一条基本经验。

(2)必须严管党员干部队伍。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干部是党的执政力量,党员干部决定党的生命力和党的事业成败。坚持党要管党,必须严格管理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要选好用好执政骨干队伍。它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以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为重点,在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上下工夫,在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上下工夫,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求党员干部勤于学勉于思,时刻用共产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时刻用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来警示自己,做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3)必须严抓党群干群关系。党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防止虎头蛇尾。着力解决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为民服务的实效来检验活动的成果。

(4)必须严格党内法规制度。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根本。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解决制度虚设和执行不到位问题,切实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5)必须严惩各类不法分子。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严是爱,松是害。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既是对事业负责,也是对干部负责。现在,庸懒散奢不良风气在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一些干部不思进取、庸庸碌碌,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为群众所不满。这其中,主要是干部自身的原因,但与组织上疏于教育管理不无关系。对干部管得严一点,是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

加强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之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贵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能、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贵在求真务实,贵在坚持不懈。相信,只要上下齐心协力、不懈奋斗,法治建设必将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篇8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胜利闭幕,这次会议是我们党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最为重要的成果,是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概括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是时代的要求、实践的呼唤和历史的必然。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所以取得重大历史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导。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等重大政治判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需要日益广泛,特别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全面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同时也更加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法治中国的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诞生于伟大的新时代,来源于共产党人对于法治不懈追求的历史和实践,也必将成为未来法治建设的指路明灯和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民主和法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探索和智慧结晶。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与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民主法律思想的丰富和深化,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坚持和创新,是对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法治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向前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持之以恒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运用于全面依法治国新实践,不断探索解决中国法治问题的新路径,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不断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勇于开拓创新,从而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理念、观点、论断的集大成者,是对中国特色法治建设规律的理性认识和准确把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依据、本质特征、指导思想、内在要求、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体系完整、博大精深。8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坚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法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方式的实践探索,对执政使命的决心和担当。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九大报告中重点阐述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主体内容之一,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法治精华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法治文明和人类法治文化的理论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和西方先进的法治经验是重要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有着久远的、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国家和民族特色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法治观念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律,汉唐时期则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法律文化要素已经沉淀为我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为人们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战国时期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为例,告诫我们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也曾借鉴我国古代德主刑辅、礼法并施的经验,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尊重、借鉴和吸收,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发掘传统法律文化精华,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传承和弘扬。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们也科学借鉴了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未来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灯塔、根本遵循、前进方向。我们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行动指南,这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政治保障。

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现出强烈的真理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真理性是指它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规律,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人民性,符合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法治社会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全面性是指它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既统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又涵盖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制度、法治文化。系统性是指它是一个完整的法治理论体系,既拥有法律规范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又具有法律监督体系和法治保障体系,还包括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理论内容;既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又注重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我国未来法治建设的思想灯塔和根本遵循。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和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任务,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在法治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再接再厉,乘势而上,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进军。

《2024依法治疆的心得体会优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