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11-15 12:01:23 分类:心得体会

在人生的航程中,心得体会是一盏照亮前路的智慧明灯,梳理心得体会是对过往经验的深度剖析,使其更有价值和启示,以下是400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7篇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1

孔子善于采用依时处事的方法

在《论语》等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孔子在处理问题上灵活采用“无可无不可”、依时处事的例子。

一是孔子拒见阳货的例子。据《论语·阳货》记载,执掌鲁国大权的季氏家臣阳货想会见孔子,孔子不愿见他,他就先送去一个煮熟的小猪作为礼物。根据春秋时期的礼节,接受礼物的士人应该亲自前往馈赠者家里拜谢对方,但孔子不愿见阳货,就“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就是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虽然孔子在路上还是遇到了阳货,但不管如何,孔子这样做,正体现了他依时处事的灵活性。

二是孔子见南子的例子。这件事在《论语·雍也》中有记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貌美风流,虽名声不太好,但她却一心要见孔子。这是孔子在卫国遇到的一件麻烦事。在一般人看来,孔子不应见她,因为去见一个绯闻不断的女人有失斯文,孔子的弟子子路就竭力反对。但孔子却出人意料地去见了南子。事实上,孔子客居在卫国,还带着一帮学生,国君卫灵公的夫人求见,国君本人并未阻拦,应邀前往应是合乎情理的,这对他自己和学生在卫国的活动有利。更何况孔子一身正气,身正不怕影歪,因此孔子在这件事情上还是力排众议,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态度。

三是孔子灵活施教的例子。《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当子路问他“闻斯行诸”时,孔子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当冉有问这个问题时,孔子的回答是“闻斯行之”。公西华听后疑惑地问:同样是“听说了是否就该去做”这一问题,当子路问你时,你说“有父亲兄弟在,怎么能一听说就去做”;而当冉有问你时,你却回答“听说了就去做”。你怎么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好谦让,办事不够大胆,故鼓励促促他。子路争强好胜,故抑制压压他。这正是“无可无不可”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见《论语·宪问》中孔子的一段话:“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就是说,国家政治清明,要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要行为正直,言语谨慎。这是在告诫他的学生,在暗无天日的混乱世道,要善于保护自己,不能还像太平光景那样口无遮拦。这段话也集中体现了孔子“无可无不可”、依时处事的思想。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2

今年4月15、16日我校聘请闫合作老师来我校手把手的教老师们学习中式教育——孔子教学法。闫合作老师是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王屋山道学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研究最深的是《论语》、《老子》、《大学》、《学记》等经典,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式教育理论体系,总结了孔子教学法。给每位教师系统的讲解《孔子的教育智慧》、《跟孔子学教学》、《跟孔子学上课》等中国是教育理论著作,向经典汲取智慧,向圣贤学习教学。特别是在当今课堂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新时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逃出题海战术,牺牲休息时间的战术,孔子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孔子教学法能用提升学生素质的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成绩。

闫合作老师把课堂教学分成着几个板块。

(一)开口

(二)学前习

(三)学中习

(四)学后习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为了能够充分的学习积极性,特意的在上课之始,设立师生互动的开口环节来调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学习的有兴致,让每个学生都学习的很开心。接着进入学前习阶段,学前习的重点是温故以学习的旧知体系,很自然而然的引入新知的学习,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真正的做到了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延伸的新的教学理念,使后进生也有了较大的学习兴趣,充分的发挥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做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学中习的环节,由于前面的铺垫进行了较好的延伸,学生的学习难度就大大减小,使后进生的学习难度大大的减少,从而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中习的环节里,用闫老师的话说:“就是让学生多说,通过学生的说和练达到记忆的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学后习环节中老师就布置适当的作业,来让学生多说,多动口的办法来提高学生忆的能力,从而加强了学生知识巩固律,在心理上也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就更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了向课堂要效率。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形成新知,温故旧知,重新构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重新构建了学生思维体系,是学生学的高兴,学得轻松。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使学生脱离了题海战术,真正的做到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课堂变轻松,学习变愉快,师生都幸福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孔子教学法真正的做到了教育面向全体

运用孔子教学法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孔子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老师做到“心中有学生”,只要老师的心中时时刻刻的做到心中有学生就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老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把知识的起点降低,让学困生有学习的兴趣就更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只有做到了心中有学生,才能让学困生每天进步多一点,而不是让他们把不会的只是一点点的增加而是让他们不会的知识一点点的减少,真正的做到了教育面向全体,知识回归本真,教育回归本真,是学生学得开心,乐学,更有利于克服学困生的厌学心理,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果。

三、运用孔子教学法能解决学与习的关系闫合作老师说过:“学困生”为什么是“学困生”最主要是缺少了“忆”的功能,学困生主要是缺少了忆的功能,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好学生对旧知一下就能忆起,而学困生就需要长时间的去思考甚至翻书才能想起这就大大的减少了他们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增加了学习难度,所以通过孔子教学法,让他们反复地说,反复的记忆,就能加强旧知的巩固,从而给新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知识体系,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就解决了为何学,何为学,学而习,习而精的教学体系。从而解决了学和习的本末关系,学是基础,习是延伸,学是为更好的习,习又为学提供了动力和基础,是为更好地学习做好的铺垫。从而解决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由老师让学生知识生成和学生通过学习自行生成知识的新的教学理念。解决了学与习的关系就能解决好学生不够吃,差学生吃不下的教学难题,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全体学生的教学成绩就不再是空谈,就不再是难题,真正的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师生共同提高,师生幸福成长,使教学变轻松学习边愉快不再是空话。让课堂真正的变成了掌握知识的地方,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素质提高的地方。孔子教学法回归了知识的本真,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回归了学校的本真。

四、孔子教学法真正的做到了无为教学

人们都知道读书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愿意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总会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老师不会让我起来回答。可是看了闫老师在我们学校七二班上的课,我的这种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闫老师不是和其他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的给学生讲课,而是走下讲台不停地在教师走动用非常亲切的眼光关注着每个学生,把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进行了纠正,包括坐姿,站姿,以及回答问题的语言及表达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纠正,使学生能够长时间的保持在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来随着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在热烈有效的氛围中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了老师和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增加了学生强烈求知欲,调动了进取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的做到了使课堂变有效,学习变轻松。

总之:通过闫老师的手把手教我们学习中式教育——孔子教学法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学习孔子教学法,践行孔子教学法。俗话说:“备课先备己,要先装备自己的知识、能力、智慧。学·习课堂教学设计,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心中装着学生,心中有孔子教学法,注重有效备课,勤加践行孔子教学法,提升自己的智慧,知识和能力,是重中之重。从而由衷的感谢闫老师给我们每位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给我们每一位教师送来了精神大餐,送来了解决围绕提高学生成绩问题的进步阶梯。

陈灵刚

20xx.4.28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3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4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我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是及时而必要的,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社情的。法理上,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上,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结构上,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这对于我们公交安全营运尤为重要。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党章党规应该重在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在统一思想行动。做合格党员,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

对照实际,我觉得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有三点想法。

第一,就是要找准自身定位。为进一步加城市公交运营安全管理,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出行需要,保证城市公交运输安全、优质、有序进行,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全面加城市公交运营源头安全管理,认真抓好安全教育,落实安全工作各项措施,切实加强公交车辆的安全运营管理。在工作上协调,在态度上开放,为绿色环保、共享发展的目标努力。为此,我们仍需进一步找准区域特点和公交文化特点,不断强化自身优势,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勇做改革开放先试先行的排头兵。

第二点,要学有所用。孔子家语说,“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古人都知道越有才干的人,越需要他忠诚正直。因此,对于我们党员队伍,更加要明了为什么学,学了做什么的问题。我们公司在去年11月底就订购了书籍,将《十八届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等下发到全体党员手中,要求各基层党支部组织专项学习,就是感悟到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对企业党建的补全效用。

而结合到本次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党章党规应该重在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在统一思想行动。做合格党员,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而落实到我们具体的工作里,就要进一步强化我们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进作风建设与源头治理,更加重视党团工作和干部人才建设。我们一直坚持参与所在地的党建共建活动,也是对我们改革开放中的党建新思维新做法的体现。尤其学以致用加强对营运车辆技术状况的日常检查和保养,定期检查公交车的转向、制动、传动、灯光、轮胎、悬挂、雨刮、灭火器等装置,建立规范的车辆技术档案,做到一车一档;要制定严格的每天发班前和收班后实行车辆安全例检制度。在交通运输部未出台城市客运车辆维修保养相关规范前,严格遵照《城市客运车辆保养通用技术条件》(cj/3052-1995)要求,公交车行驶里程达到3000公里,必须进行一级保养;行驶16000公里,必须进行二级保养;行驶50000公里,必须进行三级保养;行驶110000公里,必须进行四级保养。公交营运车辆维修,必须在具备资质的汽车维修厂家进行维修,严禁在加油站、加气站检查维修车。

第三,要科学挖潜。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候,补上短板,是提高绩效最有效的办法。具体到我们公交安全来说,严把公交客运驾驶员准入关。要对驾驶公交车的驾驶员实行严格的技能考核和从业资格审查,在严格资质审查的同时,要对司乘人员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取得公交服务资格证方可上岗工作。定期组织司乘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学习,保证每月学习时间不少于一次(2小时),要进一步做好消防安全培训、灭火应急演练、刹车失灵应急以及机动车初起火灾事故扑救等工作,确保司乘人员符合安全行车要求。

最后,借此学习良机,我表个态,如谚语所说:火车开的快,全靠车头带,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本质的标准,就是从今日做起,从我做起,响应本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将学党章党规和讲话与做合格党员,融入到平日的工作中去,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各项目标的达成,顺应新时代改革的新变化,突出自身特点,从党员党组织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建设出发,立足改革开放先试先行的角色定位,强化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学党章党规与做合格党员,融入到平日的工作中去,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各项目标的达成,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孔子家语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

要谈诚信这个话题确实有些大,是儒家思想(简单说下佛、道、中庸、大学),我只讲下工作和生活中一些思考或感知,与大家共同商榷:

对诚信的认识

说诚信,我的可以说第一印象就是(一些浅显的东西):对个人、企业、社会和一个国家来说,诚信是贯穿始终的,其实也是一个伴随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诚信行,则兴,走的远;诚信失,则废,走到短或亡。诚信完了啥也就没了(其实诚信比黄金更珍贵、更值钱,因为它既无形有无价--)。像这样的事很多:最普遍讲的就是--你咋么说话不算话,都因失诚丢信所害,导致同事、朋友间的口舌之战,甚至刀光剑影。在说的宽一些,动物、植物界讲诚信的也不乏很多,咱们常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还有像一些花草忘叫啥了等等,它们也懂感恩,讲诚信。何况我们能主宰世界的人类,再进一步说,作为党的干部,企业家更应该讲诚信。(再如污水厂菌,生命力非常强,只有有氧气,繁殖力极强,在显微镜下菌的情况,----吃的是污泥出来的是养肥,喝的是污水出来的是清水----这个菌非常勤劳,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从不抱怨,非常诚信,为我们的碧水蓝天在分分秒秒地做的贡献。在这顺便介绍我们污水厂一下,举个例子就知道了:一天4万多吨,一吨就是一立方米,这就是说,一天就是一个四米宽,10公里长的水路。一天这样,一月,一年,现在都十年了。是个啥概念,你说污水厂重要不重要)。

说回正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个人层面提出的第三个价值准则,是诚信(敬业、诚信、友善)。但自古仁人志士对诚信也作了不同的解释,但都是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也是多维对诚信的诠释,也是和而不同,其实是大同。现在我把诚信这两个字拆开说一下:讲一下起源,或是演变过程(各种思想的精髓)---

看大典中对诚的解释,“中庸”认为:“诚”这一精神实体起着化生万物的作用。“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说的是:诚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道理,是万物的始终。对大自然界的认知:

大家都知道:无诚不行

诚,讲的是内心自觉。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弘一法师这个人也不简单,世界各地传道。也说道:“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不欺人,便是“信”,不欺已,便是“诚”,如此内外合一、表里如一,才是“诚信”的本质。

综上所说: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企业诚信,在立业,在聚财。

大家孔子对(《孔子家语·弟子行》)信诠释,是德行厚积而成的(讲三品一行也叫四品品德、品性、品格和品行,也就是说的厚积薄发,说人要上品就是说的这个品,四品最高)。信,在孔子建立的道德体系中有很高的地位,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社会伦理中,有其独特的价值。所谓仁、义、礼、智、信(无论是国家、企业和个人、家庭做到这五个字实在不容易,还有为人民服务也是五个字做起来也是不好做),仁被认为是核心,是旗帜。但不允忽视,信殿其后,有特殊意义(讲到一个底线问题,如突破或颠覆前者就无从谈起),无论仁者、义者、礼者、智者,都必须“敬事而信”,如无信,则无仁、无义、无礼、无智可言。这是说信(其实做好也不容易,大家好好想一想无论是做人还是搞企业,拿一天做个实验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想一想,诚信是否三点一线了可以肯定地说线保证不是一条线)的重要。

说一下:无信不立

信,是“诚信”最直观的行为表现和检验标准,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信守、做事一定办到,讲究信用,受人信任,这是诚信的外化体现。

“信”对国家、对个人都极为重要,两千六百年前的晋文公在《左传》中就说,“信,国之宝也”,信用是国家的重宝。信誉建立,比城池建造、比经济建设都更难,建立之后的维持亦难,信诺百事可能才筑造起一道信任的高墙,但毁诺一事就可颠覆信任的根基。国之信,建之无形,毁之无影,易毁难建,去即无存。

?孔子家语》里说的:“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国家一言之信,胜过万马千军。

在《论语》中就记载有关于公信力的讨论,孔子的治国理念是,在迫不得已之下,粮备可以去掉,没有粮食,不过是死而已,但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死亡。可是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立不起来了。

因此,政府必须要能取信于民,宋代宰相王安石也从治国实际出发,言古论今地总结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政府传递给人民的信义力量重过百金,这就是中国思维中的政论、政见。所以,国之信,重九鼎。

在这讲个故事:“孟母不欺子”:《韩诗外传》中就记载了“孟母不欺子”的一段故事。孟子小时候,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好奇地问为什么,他看到邻家杀猪,就问母亲,他们为什么要杀猪?孟母心不在焉地随口打发他说:杀猪给你吃!但是话刚脱口而出,她就后悔了,想到孩子已有认知观念,怎么可以传输他“人无信义”的理念呢?于是,贫寒度日的孟母依然拿出钱来向邻家买了猪肉,只为给孟子传达“言出必行”的教育理念。孟子能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亚圣”,实在离不开母亲对他幼年的点滴教育。

信,与个体每一个人的关联更为密切,我们平日里,一句邀约的问候语、一篇工作的保证书、一段信誓旦旦的承诺,都是在进行着某种信约的发起和践行,在这过程中,可能言者无心,然而信者有意。我们每一天的言行印证、每句话的结果论证、每个人的印象旁证,都是比印盖在契约上的人名章更有说服力、更有真实度、更具考验性的人生信义证明。就是认得名片。

因此,信是一种品格,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信是一种责任,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信,更是一种准则,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

综上所言:“不信不立,不诚不行”就是诚信的精髓,也就是,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诚于中(心或内),信于外,“诚信”这个词,要分“诚”与“信”两个方面来看。诚讲的是内化于心,信讲的是外化于行。实从字面上说,诚是言字旁,这叫隐言,心里的话,没说,信是说出来的话,叫裸言。----诚信的最高境界就是心里想的与话里说的和动手做的,要表里如一,三点成线,这才是讲诚信的完美整体统一。也就是费孝通说的美美之美,天下大同的观点。

联系到当前,如去年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现在的“三严三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及“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再如,三大法宝: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也都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如实事求是-----(讲一下首先诚信---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这就是是,有的这个是不会理解,把实事求是说成是真实事,--共商国是说写错了,除商讨国大事主要研究制定国家大政方略)

二、诚信缺失种种表现(缺诚失信的表现)

诚信对一个人来讲,诚信是立足的根本;对一个企业而言,诚信是发展的根基。然而,我们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诚信危机。

1、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制假贩假活动猖獗。

出现了“一真难求”奢求,假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深受其害。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存在,就连有的文凭都是假的,还咋么立身立业呢,也开始就不诚信,就像得了软骨病的孩子则能站起来呢(吃了假冒产品也真是这个事)?再如“三鹿奶粉”、“双汇瘦肉精”等事件,企业诚信缺失成为危害企业自身发展和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毒瘤”。

2、拖欠货款、贷款,导致多头债务负担。

出现了“一款难贷”的窘迫。一些企业恶意拖欠货款、贷款,导致了“三角债”、“多头债”的蔓延。还有现在的非法融资,真是诚信荡然无存。

就是一种新的观念,诚信度与能力、文化等要素到一定程度才配有你的财富。靠大侧边球等有失诚信的拥有的资产都是非法所得。不是在一个公平线上靠诚实劳动的合法所得。

3、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

出现了“一话难辨”的虚伪。采取制作、发布虚假产品信息广告,随意夸大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指标,隐瞒产品的缺陷和不足,欺骗广大消费者。这个股市较多。

4、签订虚假购销合同,损害企业间的利益。

出现了“一签难保”陷阱。一些企业在订立合同时故意隐瞒有关事实提供虚假情况,利用合同骗买骗卖的行为屡见不鲜。如霸王条款,网络、话费等等,据说,移动等三大运行商,一年不用啥劳动就捞了近百亿,太不像话了,总理说了三次了,还没到位!违背价值规律,违背天道的不诚信,----

5、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专利权。

出现了“一标难寻”尴尬。许多企业置法律于不顾,大肆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和擅自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给权利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2、经营者道德及素质水平的限制。

“黑心棉”“松香鸭”“注水肉”等。在郑州开会,标语上就写着某是大骗子。

3、价值观念扭曲。

2、法治环境不完善。

失信成本过低而获利过大,导致失信者侥幸得逞的心态恶性膨胀。

3、政府表率作用不够。

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秉公执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令社会公众不满意的地方,从而损害了政府形象。

三、对企业诚信建设的建议

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与一个道德实体,企业怎样建立诚信的呢?

1、中小企业应重视对诚信的建设。

诚信不是挂在口头上的,它体现在具体的细节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2、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法律和监管体系。

3、建立和完善全国性公开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信息平台。

资源共享及权威发布

4、严厉打击失信者,加大对失信中小企业的处罚力度。

要有钢研利齿,不拿棉花棒。

5、积极引导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诚信管理。

6、改革政府行政方式,给企业良好环境。

四是呼唤“诚信”

诚信,不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阶级特有的产物。是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是“与时偕行”或“与时俱进”的,其基本内涵是各个时代、不同群体的人们都在追求、赞赏、奉行的。人类扛着诚信的大旗,走过了许多世纪,缔造着各自的历史,缔造着各自的辉煌和文明。

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心理失衡、行为失态的文化转型时期,人类更需要解读诚信,呼唤诚信,更需要一如既往地举起诚信的大旗,去追求和平和发展的目标。让我们作在当下,行动吧!它立身、立业又可摈除因失信带来的思想疾病,养身健寿。

下面是我 一点感悟与与会同志们共勉:

工作感悟:大是大非讲原则,小事小节讲风格,管理中讲服务,服务中讲细节,工作中讲理智,执行中坚定,操作中讲策略,生活中讲孝道,余暇中情趣。

要善于从政治上把握大局,从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在冷静的思考中寻求的办法,在激烈的矛盾中抓住要害,用科学的思维审视鲜活的问题,从中悟出解决之道。

人生感悟:大智必谦和,大善必宽容;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大成者谦逊平和,小成者不可一世。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小才者才耿耿于怀。

再平凡的胸膛也有梦想,再暗淡的夜空也藏着晴朗,再幸福的人生也有缺憾,再凄凉的人生也有幸福。

愿大家都能以诚信立身、立业,从现在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努力做到思、言、行一条线,你的人生一定会更加美好、你的事业会更加辉煌,你的家庭会更加幸福!让诚信的种子在我们身上扎根、开花、结果!让诚信永远伴随我们前行,我们一定会所向披靡!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5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所以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所以,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6

3月29曰,在学校的倡导下,我认真地学习了闫合作老师的孔子教学法。培训完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孔子这个伟大教育家的独特教育思想。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努力方向:

拿备课环节来说,我们平日就存在不少误区。譬如,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大多仿照出版社的印刷的备课模式。学习目标么去了解,知道到什么程度,其实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学生呢?设定模模糊糊的目标,带来的必定是稀里糊涂的效果。所以,不能实现的教学目标定了还不如不定。孔子教学法告诉我们,设定目标要有个原则,那就是是否可检测和是否可应用。想想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对教学讲座时反复使用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还似懂非懂,也就是孔子教学法这么简单几句话,却让这条脉络通坦无比。

孔子教学法还要求,在教学中,力争做到让每个学生会学,让每个学生学会,并让学习轻松快乐,让教育简单高效。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

教师所教的不应是课程,而应该是孩子。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不能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就会犯下本源性错误的.认识问题。我们绝对不会也不敢说课程不重要,而是说课程也必须是活生生的,因为课程和我们一样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而不只是知识的符号。综合起来讲,课堂教学一切前因后果都从学生这一点出发。

孔子深刻的教育之道,受人尊敬,不愧为万世师表。我要虚心向孔子学习,使自己的教育人生快乐无边!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7

人在社会上一定会有代表身份地位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名”;而既然有此名,则必具备与之相符的要件,亦即当尽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而这些与其“名”相符的权利义务,就是“分”。

因此,所谓“正名分”,就是要人安分守己;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及“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守名分的最佳表现。

?左传·桓公二年》云:“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上述此言出自师服,他把名和义、礼、体、政层层联系起来,说明名的重要性,这也启发了孔子的“正名”思想。

所谓“名以制义”,就是名是用以制定义理的。师服在此所谓的“名”,乃名实之“名”,指世间万物的称号。对于物,“名”务求名副其实,即“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对于人,则依其身份地位,示以应享的权利与当尽的义务,亦即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义以出礼”则说明义是用以制定礼法的,亦即《礼记》所云:“礼也,义之实也”,这便是以义制定礼的标准。人一旦得到某名,在社会上便有了定位,也就有了当守的本分,而如果做事时能谨守本分,居心方正平直,一举一动都合乎事理之宜,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这就叫做“义”。

“礼以体政”则指礼是用以组成政令的要素,也就是说政令是依据礼法组成的;“政以正民”则指政令是用以辅导或纠正人民的依据。合乎礼仪的政令形成,人民自然听从,人民只要依礼行事,就可以不违政令;反之,政令若与礼、义相违背,人民动不动就要犯禁,势必无法忍受,终起而叛乱。

师服之言,虽然针对君主命名而发,最初只关系到一人,然而影响所及,确实牵涉到人民的生活与福祉,因此不可大意。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我们从《论语·子路》所载的孔子“正名”说中,不难看出师服言论的影子。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即是依据师服的“名以制义”而说的;“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则是根据师服“义以出礼”而论的。其后,孔子之所以并言乐,乃因礼和乐实乃体之两面,密不可分。

孔子这番言论是将师服的意思从反面加以阐述,这也成为他“正名”论的基础。据《史记》所载,孔子发表此番言论之时,正值卫国父子争国、名分紊乱之际。因此,孔子之“正名”虽然源自于师服之语,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如同师服之强调命名的重要性,而是要使世人明白人伦之道理,希望人人都明理知义,恪守本分。

孔子“正名”之说根源于师服之言,但其含义究竟为何,旧解林林总总,异说纷纭。在玲珑看来,论孔子“正名”的含义,当将《春秋》的褒贬正名大义,列入讨论范畴,其含义为“正名字”、“正名分”以及“辩是非、寓褒贬”。

“正名字”是“正名分”的手段,“正名分”是“正名字”的目的。是以《春秋》对于僭越称王的吴、楚、两位诸侯,只称“子”;齐、晋之君无论权势有多大,只称“侯”;宋、鲁虽然弱,仍旧称“公”;周天子即便已经没有号令天下之实权,仍称“天王”。以上均是由“正名字”来彰明“正名分”之旨。《春秋》以人物之言行能否如其名分而加以褒贬,故有“辩是非、寓褒贬”的含义在内。

综上所述,孔子“正名”虽然有以上三种含义,但“正名分”才是孔子“正名”的主旨所在。是以孔子“正名”主要关切的对象,当是“人伦名分”,这也是《春秋》之焦点。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那么,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正名”?实乃源于当时之时代背景。

孟子清晰地指出:“孔子惧,作《春秋》”,是时征伐不由天子之命,号令出自权臣之门,世衰道微到如此地步,导致天下各阶层的人们都开始不守本分,逐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以孔子以“正名”为治国的首要工作。

春秋之世正是天下无道,诸侯妄为的时代,孔子用一句“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道破了春秋世局的演变。我们都知道,自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为共主,却已丧失对天下的统治权。王畿起初尚有数百里的土地,后来因为赏赐有功,以及晋、郑、秦等国的侵夺,仅余雒邑附近而已。

正因如此,王室经济困窘,已经无法维持足够的军队,甚至得向诸侯“求金”、“求车”。周王室既然没有实力作后盾,那么在诸侯的心中,自然也就无足轻重。

最终,周天子的威严丧失,名存实亡。平王东迁后,历来借以安定社会、巩固政权的封建制度也逐渐崩溃,导致诸侯多有僭越之举,国与国之间更是征伐不断,因此春秋二百四十年之间,“弑君事件”就多达三十六次。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春秋时代,礼乐制度全面崩坏,“亲亲、尊尊”之义亦不复存在。政治环境由原来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转变为霸主迭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处,甚而转变为“陪臣执国命”。社会环境也因封建制度的瓦解,以及诸侯争霸后的动荡不安,导致礼崩乐坏。

即便是继承周礼较为完善的鲁国,不守名分之事亦是屡见不鲜,尤以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为最。如季氏僭用天子礼乐,舞八佾于庭,孔子为之气结。孔子“正名”的主张,就是针对此种逆乱行为而提出的。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他生当天下无道之时,是时主张独善其身之厌世者比比皆是,然而孔子却对此喟然自叹:“鸟兽不可以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虽知不可为而为之,提出“正名”学说针砭时弊,他终生栖栖遑遑,其目的即在拨乱反正,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其“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

孔子虽然明白正名定分是拨乱反正的最好方针,然其说并不被当时各诸侯所采纳,从而撰作《春秋》,将“正名”思想寄寓其中,用以“惩恶”、“劝善”,期待能够使乱臣贼子恐惧,还社会以应有的和谐与秩序。

电影《孔子》剧照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晓,《春秋》是孔子寄寓理想与抱负的经典,然而《春秋》又要如何正名定分呢?就是以事实为依据,借褒贬为手段,表明具有各种名位的人,所当守的本分。如隐公元年《春秋》书“郑伯克段于鄢”,通过《左传》的叙事,即可以明了《春秋》微言中的大义。

因此,《春秋》之文,在伦常方面十分“精准”,内容是针对人物行事加以审察而作的叙述或判断。《春秋》就是这样一部教人克己复礼的奇书。

孔子云:“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正因如此,《春秋》具有史书的体制,就是为了使讲论的正名大义更为深刻具体,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

然而,《春秋》是经书,绝不是史书。《孟子》云:“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孔子所窃取的“义”,正是古史褒贬惩戒的寓意。不同的是,古史是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而孔子《春秋》则是意在笔先,在二百四十二年间择取适当的事例,褒贬是非以突显具有各种名位的人所当恪守的本分。因此,《春秋》是一部昭示常道的经书,绝对不能以史书视之。

电影《孔子》剧照

?春秋》含有“文”、“事”、“义”三要素,“文”是记事表意的文词;“事”则是“文”所涉及的内容,是春秋二百四十年间人们的言行事迹;至于“义”,是经文记事所要表达的常道。

但《春秋》寓“事”于“文”,寓“义”于“事”,因此如果想要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就得通过《左传》探寻其事,再据其事索取其义。孔子为免时难,将褒贬正名的旨意,以隐微精妙的文辞加以表述,而口授弟子;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春秋》与《左传》之关系,可见一斑。

总而述之,《春秋》与《左传》是表里密不可分的两部经典。没有《左传》把经文的背景衬托出来,《春秋》就成为王安石所谓的“断烂朝报”;没有《春秋》的褒贬作为指南针,我们终将迷失于《左传》叙事的汪洋。所以,二书应合读,不可偏废。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