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购物教案优质5篇
很多人在制定教案时,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教案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与可达成性,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去购物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去购物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体验超市购物的乐趣以及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经验。
2.能运用算式记录购买物品的过程,并清楚地表述自己购物的过程及算式的含义,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3.运用己有的数学经验解决购物中“一共用去多少钱”或“还剩下多少钱”的问题,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10的减法。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超市购物的经验。
2.物质准备:画有货架和贴有1——9元价格标签的商品图片布置成“超市”场景图,算式记录卡每人一张,笔若干,《操作材料(二)》中的《超市购物》。
(三)活动过程
1.玩“一共需要多少钱”的购物游戏,学习加法。
(1)教师出示“超市”场景图,幼儿观察货架。
教师:超市里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每行商品有什么共同用途,每行商品可取什么共同名称?(学习用具、玩具、食品)
(2)教师提出购物要求:到超市买两种商品,总价不超过10元,说一说所买的两种商品的价格各是多少,再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幼儿边看场景图边进行“一共需要多少钱”的购物游戏。
个别幼儿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买的两种商品,以及总价。讲述自己购买商品的事情。如买了2元钱的口香糖和3元钱的卷笔刀,一共需要5元钱。
小结:买两种商品,总价不超过10元。有多种组合方法。
(3)幼儿学习用算式记录购买商品的事情。
教师提问:可以用一道什么算式把“买了2元钱的口香糖和3元钱的卷笔刀,一共需要5元钱”的事情记录下来?教师记录幼儿所讲述的算式。
学习讲述算式中数字与符号表示的意义:2+3=5,买了2元钱的口香糖和3元钱的卷笔刀一共需要5元钱。
(4)从2+3=5的算式进行猜测,说一说除了买口香糖和卷笔刀外,5元钱还可以买两样什么商品?
猜一猜老师用5元钱买了哪两种商品。如用5元钱买了一个玩具和一种食物,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当幼儿说出多种结果后,告诉幼儿买的食物是冰棍,让幼儿猜另一样玩具是什么?
用以上的方法猜一猜老师用10元钱买了哪两种商品。
(5)幼儿再次进行买商品的活动并学习用加法算式进行记录。
幼儿两两结伴,每人任意买两种商品,先将算式写在算式记录卡上,再互相讲述自己买商品的情况,最后相互检查算式是否正确。
2.玩“还剩多少钱”的购物游戏,学习10的减法。
(1)教师提出购物要求:用10元钱到超市买一种商品,说一说所买的这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算一算买了这种商品后还剩下多少钱。
边看场景图边进行“还剩多少钱”的购物游戏。
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用10元钱购买一种商品的事情。如用10元钱买了3元钱的饼干,还剩下7元钱。
(2)学习用算式记录购买商品的事情。
提问:用一道什么算式可以把“用10元钱买了3元钱的饼干,还剩下7元钱”的事情记录下来?教师记录幼儿所讲述的算式。
学习讲述算式中数字与符号表示的意义:10-3=7,,10元钱买了3元钱的饼干还剩下7元钱。
(3)幼儿再次进行买商品的活动并学习用减法列算式进行记录。
幼儿两两结伴,每人用10元钱任意买一种商品,算一算剩多少钱,先将算式写在算式记录卡上,再互相讲述自己买商品和找零的情况,最后相互检查算式是否正确。
3.进行操作练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1)幼儿根据《超市购物》的指导语做练习:帮明明算一算买两样商品需要花多少钱?拿10元钱买一件商品,还应找多少钱?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检查。
去购物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废旧物品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在吃完、用完后,往往是一扔了事,而孩子们年龄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差,而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对今后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如何让幼儿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废品是有用的",懂得"废品不废"的道理。
本次活动我利用了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如:挂历纸、报纸等在游戏情境过程中让幼儿动手制作,通过折一折、撕一撕等技能制作出精美的物品,充分了解到废物不废,一双勤劳的小手也可以变废为宝,为自己的创造感到骄傲。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购物袋的外形、作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折、撕等技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废旧挂历、报纸。
2、教师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购物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看一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购物袋)
2、"你见过的购物袋是什么样的?。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3、"它有什么用处?"
小结:我们知道了购物袋有的用纸做的,有的用塑料做的;有的大、有的小、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出去购物没有它们拿起东西来就不方便,所以购物袋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
二、废物利用,了解制作方法
1、幼儿观察购物袋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自己制作的购物袋,你们看一看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出示成品,幼儿欣赏讲述)
小结:我的购物袋是用废旧的挂历纸和报纸做成的,原来这些看上去没用的纸,经过我们制作后,变成了精美的作品。
2、教师讲解购物袋
(1)"看看这购物袋是怎样做成的?"(学习'对折'的技能)
(2)"袋身粘好了还要装上什么东西才可以拎?(学习'撕'的技能)
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对折和撕两个本领,用废纸制作出了一个漂亮的购物袋,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个购物袋?
三、教师指导,幼儿尝试制作
1、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把挂历纸、报纸等进行改造、装饰,使它变成有用的购物袋。
2、幼儿制作购物袋,老师对完成任务有一定困难的幼儿进行帮助。
3、幼儿展示作品,进行简单介绍。
小结:你们真厉害,用灵巧的小手把我们身边不要用的废纸做成了一个个漂亮、有用的购物袋。
四、变废为宝,感受成功喜悦
以后我们要记住,不要随便把吃剰下的纸盒、瓶子扔掉,我们把它们洗干净,带到幼儿园,我们一起让它变一变,使它成为我们的好朋友。拿着你的购物袋去给客人老师欣赏一下吧。
去购物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带一件物品作为商品(如文具、玩具或小说书等),用小数标明每件商品的价格,摆成购物小超市。
2.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些人民币(面值大小不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运用小数运算的一些知识,进行一次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板书课题)看看哪位同学到超市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好。
二、组织活动
1.总价计算活动。
(1)了解活动要求。
出示教材上的超市图及商品价格,让学生先熟悉有哪些商品以及商品的单价。说明这些商品的单价在我们的课本上,自己可以去看一看。
提问:课本上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你会解决吗?
(2)解决问题。
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自己依题次根据需要选择商品,作好记录并计算结果。
(3)每个同学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购物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4)指名学生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问: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哪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买8包方便面、一包饼干、5瓶什锦菜和10枝铅笔,带50元。
钱够不够,你是怎样计算的?
2.购物活动。
我们这里已经有一个小超市,上面摆满了小商品,先来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大家来推派一个小组的同学做小小营业员,其余每组派两名同学带钱来购买你们喜欢的商品,并且要当面付款结清。买回商品后,向自己小组的同学汇报所买的物品和单价,以及所付的钱款和找回的余钱。然后小组的同学帮助他们算一算,他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错误。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购物结束后,让每组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购物情况,说说买了哪些物品,怎样计算购物总价的,一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
说明:我们在购物时,一般要选择我们需要的商品,并考虑需要买多少。在购物以后,我们可以按单价乘数量计算出每种物品的价钱,再算出购物的总价。
三、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开展的什么活动?你能把自己在活动中的做法和体会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去购物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情境游戏中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2、能够说出总数,并能根据购物单卡片上物品的数量取出相对应数量的物品。
3、学会手口一致地点数购物单卡片上5以内的物体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5以内数字的前期经验
2、物质准备:ppt,苹果道具,香蕉道具,橘子道具,桃子道具若干,操作板若干,数字卡片活动过程:
1、猪佩奇一家逛超市的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客人,你们看看们是谁?今天小猪佩奇一家人要去超市买东西,佩奇邀请我们和他们一起去超市。现在我们就跟着猪爸爸一起开车去超市吧!我们已经到超市了,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多得他们都找不到自己要买的东西了,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2、进行"买东西"的游戏,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品,并能够按数取物。
(1)出示猪爸爸的购物单卡片,引导幼儿点数卡片上物品的数量,并按数取物。
指导语: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要买的是什么吧?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张是谁的购物单卡片?猪爸爸想要买的是什么?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他要买几个苹果。(引导小朋友手口一致地点数物品)一个苹果我们就用数字1来表示,现在谁愿意上来帮猪爸爸拿一个苹果贴到猪爸爸的`后面,拿的时候要一个一个地拿,不能一次拿很多个。现在我们一起来数数看这个小朋友有没有拿对。(集体验证,再次练习点数)猪爸爸要买的东西已经买好了,那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下一张是谁的购物单卡片。
(2)依次通过猪妈妈、乔治、佩奇的购物单卡片,帮助他们找到要买的东西,老师引导幼儿点数其数量,并进行按数取物。
3、集体操作探索按数取物指导语:现在小猪佩奇一家人都已经买好了他们要的东西,他们现在要回家了,我们一起跟他们说再见吧。刚刚小朋友们很快就帮小猪佩奇一家人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表现得很棒。现在老师也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买一些东西,看看你们这一次是不是也能很快地找到,并且不拿错。这是老师要买的东西,你们一起来看看这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并数数它们分别有几个,帮老师一起把它找出来,并且贴到它所相对应的数字后面。(巡回指导,察看是否每个小朋友都拿对了,对个别没有拿对的小朋友进行指导)
4、教师总结指导语:今天,小朋友们都很棒,成功地帮小猪佩奇一家人和老师找到了想要的东西,并且都拿对了,没有多拿,老师和小猪佩奇都很感谢你们。
活动延伸:
在数学益智区投放更多的材料供幼儿练习点数和按数取物。
活动反思:
优点:
1、活动流程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活动目标基本达成。
2、教师准备充分,教具制作精美。
3、教师提问准确,教态自然大方,选材符合小班幼儿的水平,教学方式丰富多样,能够很大的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具有时效性。
4、不仅让幼儿进行了个别操作,还进行了集体操作,注重幼儿的操作性。
不足:
1、教师语言不够生动有趣。
2、由于教师经验不足,不能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做出反应。
3、由于教师的语速太快,导致有些幼儿没有听清教师的指令。
建议:
1、教师的语言可以再生动有趣一点。
2、教师应对幼儿的回答做出及时的回应。
3、语速可以放慢一点。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始终贯穿“超市购物”这一主线,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不断的超市购物中认识1角、5角、1元的硬币。从认识硬币到探索1角、5角、1元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再引导幼儿发现多种付钱方法,层层深入。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去购物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10页“小熊购物”及“试一试”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三、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准备:
挂图,实物,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 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 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 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 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3) 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 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中做
1、 做一做。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任选一题,做一做。
(2) 指名汇报。
(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
2、 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 试着做一做。
(2) 小组议一议。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3) 说一说。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 试一试
(1) 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 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认真观察,然后说说图意,最后列式计算。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3) 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这是一题思考题,让学生根据“小熊购物”的情境叙述算式的意思。例如30—4×5可以这样叙述:小熊有30元钱,买4袋糖果应找回多少钱?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再根据情境叙述算式的意图。)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