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我会》教案5篇
通过结合实际案例,教案能够更好地阐释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教案的制定应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以提升教学效果,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班《我会》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班《我会》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
2.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初步了解使用筷子的安全及礼仪常识。
活动准备
筷子人手一双,每组一盆豆子,ppt:美丽的筷子、外国人进餐、筷子的发展,图片:握筷姿势图。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兴趣
1.猜谜:兄弟两个一样长,上下饭桌总成双,酸甜苦辣好滋味,都请它们先来尝。
2.幼儿学习正确表述:两只筷子,一双筷子。
二、欣赏筷子,了解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
1.欣赏筷子。
(1)提问:谁家里有筷子?你家里的筷子是怎样的?谁来介绍一下。
(2)看ppt“美丽的筷子”,认识各种各样的筷子。
2.了解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
(1)提问:我们中国人吃饭都用筷子,那美国人、法国人这些西方人吃饭用的是什么呢?
(2)幼儿观看外国人进餐的ppt。
(3)游戏:餐厅游戏。
教师给小朋友看不同的进餐图片,幼儿觉得是中餐的,就模仿中国人吃饭,觉得是西餐的,就模仿西方人进餐。
3.了解筷子的起源。
(1)提问: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只有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才用筷子,其实筷子就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你知道筷子是怎样发明的?
(2)教师出示筷子发明图,请幼儿给这些图排序。排序后教师结合ppt简单介绍筷子的发展历史。
三、学习使用筷子
1.幼儿第一次尝试使用筷子。
(1)提问:中国人发明了筷子,每个中国人都会用筷子,你们也想用筷子吗?
(2)幼儿拿着筷子尝试去夹豆豆。
2.教师结合图片介绍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幼儿拿着筷子练习。
3.幼儿再次尝试使用筷子夹豆豆。教师表扬不怕困难、坚持练习的孩子。
四、了解使用筷子的一些安全、礼仪知识
教师用小故事的形式介绍不正确的筷子用法,提醒孩子不玩筷子,吃饭时不用筷子乱翻菜肴、不敲打餐具。
活动分析与改进
分析内容:幼儿进入中班以后,将逐步从使用小勺用餐,过渡到使用筷子用餐,有部分幼儿也已经有了使用筷子用餐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中班上学期进行本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而且教学内容也比较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
分析目标: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初步了解使用筷子的安全及礼仪常识”。不仅满足幼儿生活技能学习的需要,也让幼儿尝试使用筷子,使双手的动作和眼、头、身体的动作协调一致,同时在活动中还知道使用筷子的安全知识及进餐的基本礼仪。另外,关于“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工具”这条目标是幼儿已有的认知,不需要定在目标里。在活动中幼儿对不同外形特征的筷子有一定的兴趣,但又不完全了解,因此,建议可以将这条目标重新调整,改成“了解筷子的不同外形特征,有乐意使用筷子的愿望”。这样目标就根据《纲要》的要求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分析过程:由于幼儿思维呈直观、具体和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有目的地创设和运用多元感官的学习场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建议将教学活动的场景创设成与本次活动密切相关的“娃娃中餐馆”.让幼儿一下子就进入进餐的游戏情景。活动就在进餐的游戏中进行,幼儿来餐厅进餐一观察不同的筷子一了解中国的筷子文化一学习使用筷子的方法一知道使用筷子的安全方法及用餐的礼仪。
整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学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原来的方案是让幼儿先自己尝试使用筷子,在对筷子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通过语言、图片介绍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有了一定的握筷基础后,马上让幼儿用筷子练习夹豆子。整个过程中,教师说教、幼儿看图片的时间太长,而且幼儿刚学习使用筷子,马上就让他们夹豆子,难度太大,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我建议让幼儿在进餐游戏中不断操作练习,将活动过程这样调整:
一、幼儿进入餐厅,认识筷子
幼儿进入餐厅后,马上就看到用餐的筷子,由于每位幼儿用的筷子都不一样,引起了幼儿对不同特征筷子的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着重从色彩、材质、造型方面引导幼儿相互观察、交流、概括。知道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只有我们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才用筷子,筷子就是中国人发明的。
二、游戏:娃娃中餐馆
第一盘炒什锦:(有各种蔬菜、荤菜)请小朋友用筷子夹一些蔬菜和荤菜到自己的盘子里。(提醒孩子只能用筷子夹不能用手抓)在进餐过程中,有的幼儿会用筷子夹菜,可有的幼儿怎么也夹不起来。怎么办呢?让会用筷子夹菜的幼儿来传授经验。教师再和幼儿一起将用筷子的方法编成儿歌:小小筷子本领大,吃饭夹菜全靠它;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拿起小筷子;食指中指管外筷,无名指放在里筷下;轻弯食指和中指,夹起饭菜吃得香。朗朗上口的儿歌并配上ppt进行演示,不仅生动有趣,也深受幼儿的喜爱。
第二盘是馄饨:幼儿用刚学会的方法学夹馄饨,数数每人能吃到几个馄饨。让幼儿在吃馄饨的游戏中,巩固练习用筷子的方法。在活动中教师深入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关注个别差异,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找到适合的练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盘才是夹豆子比赛: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夹豆豆,比比谁夹得又快又好。教师和幼儿共同比赛,达成积极的师幼互动,享受学习探究的乐趣。
三、大家来评“进餐小明星”
最后让幼儿评出今天的“进餐小明星”,并说说理由。幼儿都会从用餐技能、礼仪等方面来评。在评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用餐时不玩筷子、不用筷子乱翻菜肴、不敲打餐具等等用餐的礼仪。
对改进活动的反思
将教学过程创设成餐厅游戏的“情境教学”,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角色间的情感交融、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将活动目标、内容、方法镶嵌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背景中,能形成以“真”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手段,以“美”为整合,以“周围生活”为源泉的情境教学。
1.以“真”为核心——根植幼儿的现实生活。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的“和筷子做朋友”作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真实的情境,使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鱼得水。
2.以“情”为纽带——达成师生的情感交融。建立亲密无间的师幼关系是教学强有力的纽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共同进餐的平等而又融洽的师幼合作关系,并努力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幼儿,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激起幼儿的情感。情感交融反映了师幼之间既悦纳自己,又接纳了对方,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形成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3.以“趣”为手段——促进积极的师幼互动。幼儿喜欢通过假想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参与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娃娃中餐馆”这个带有鲜明主题的、连续的、持久的、丰富的情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隋境一幼儿一教师”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多向折射的心理场。在这样的磁场环境中,三者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造出足够的思维空间和练习空间,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一方面抓好教学的个体学习,让他们自己去想想、说说、练练;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人人又说又练,做到教师和所有幼儿的充分活动,达成积极的师幼互动,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
4.以“美”为目标——实现有效的教学整合。“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要像艺术那样吸引幼儿。在教学中,我们创设美的场景、美的画面并配合儿歌音乐,将场景、游戏、情感、行为、语言融为一体……以“美”为突破口,以“美”为追求的境界,一方面利用美,另一方面进行“美”的熏陶感染。在“娃娃中餐馆”的情景中,让幼儿欣赏各种不同特征的筷子,并自己尝试使用筷子,使双手的动作更加优美协调。在进餐的过程中,了解安全常识和基本礼仪,学习怎样做个“行为美”的文明人。修改后的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目标的整合之美、活动过程的情景之美、活动手段的多样之美。
中班《我会》教案篇2
教育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正确叠被子,整理床铺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自己做事的图片,小床,床上用品等。
活动重点:
掌握叠被子整理床铺的方法的方法。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
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看一组图片,播放录像。
提问: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自己吃饭,自己叠被子等)
那么你们平时在家里,都有那些事情是自己做的?让幼儿畅所欲言。
二、请两个在家里自己叠被子的幼儿演示一下,自己在家里是如何叠被子的。
三、教师示范叠被子的正确方法:先将被子铺开,自己站在长的一边,将长的两边都向中间对折,再将短的两边对折,这样被子就叠好了。
四、游戏:比比谁最棒
每组选两个幼儿进行比赛,教师进行小结。
五、刚才我们学会了叠被子,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床铺变得更整齐呢?
六、出示一个比较乱的床铺,应该怎样让这个床铺变得整齐?请一名幼儿整理并说出自己是如何整理的.?(玩具放在玩具柜,书本放在书架上,衣服叠整齐,被子放在床的一边,合起来的一边朝外,枕头放上去等)七、那么自己在家里应该如何做呢?(如:不乱放东西,自己整理自己的床铺等)
活动延伸:
家长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幼儿的进步要及时的表扬。
对能力较差的幼儿,要多鼓励。并让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差的,让幼儿自己体验整理床铺。
中班《我会》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并按自定的标准来分类。
2.与同伴合作整理游戏区,培养收拾玩具的习惯。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事先确定要整理的游戏区,如:建构区、娃娃家。
2.篮子。
活动过程
1.与幼儿一起检查游戏区是否整齐,提议整理游戏区,把玩具分类放好。
2.与幼儿讨论怎样把玩具分类,例如:
按颜色分类;
按类别分类;
按玩法分类。
3.与幼儿达成共识后,老师协助在篮子外贴上标志或指示语,如“洋娃娃”或“红色的玩具”等。
4.幼儿自愿组合分成几组,分别负责整理不同类别的玩具,请幼儿分工合作把玩具分类放好。
5.玩具分类整理后,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检查各个篮子,看玩具分类是否正确,表扬幼儿将游戏区整理得非常干净整齐,并谢谢幼儿的帮助。
活动评价
能把游戏区的'玩具分类放好。
能与同伴合作整理游戏区。
活动反思
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幼儿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去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它又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我们要注重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手脑结合,才能让他们更易理解和接受。
中班《我会》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促进我们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让幼儿了解一些危险因素,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能了解行人在马路上应该遵守的一些交通规则,培养初步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识,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2、让幼儿懂得车道的分布,知道行走时应走人行横道。
3、培养幼儿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有关交通的ppt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师:请朋友看看,图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发生交通事故?
2、出示红绿灯图片提问:
师:你认识它吗?它有什么作用呢?你会看红绿灯吗?
引导幼儿讨论红绿灯的作用,并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师:在没有红绿灯的地方应高怎么过马路呢?
幼儿讨论:没有红绿灯的地方应该怎么过马路。一站、二看、三通过
3、教师出示十字路口的图片提问:
这是哪里?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见过它?
上面的白线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4、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过马路的
1)重点请幼儿分辨出马路上那条是车道,哪条是人行道
2)幼儿同家长一同在马路上行走时应走人行道
3)过马路时应走人行横道。
5、引导幼儿学习儿歌《过马路》
滴滴滴,汽车叫,车来了我让道,过马路,左右瞧,走路要走人行道,不玩耍,不乱跑,安全第一我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遵守规则别忘掉。
6、延伸:小朋友跟爸爸妈妈上街时除了过马路时要注意,还要注意其他的什么呢?
(坐公交车时应该先下后上,碰到年纪大的爷爷奶奶要给他们让座,外出时要拉好爸爸妈妈的手,不能攀爬街上的护栏等)
7、请小朋友跟图片说再见。
活动反思:
活动以观看交通事故的录像来开展,并请幼儿说说观后感―讨论如何过马路―学年安全儿歌几个步骤来开展。并在每个问题讨论完以后根据ppt来讲解,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内容,也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中班《我会》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乘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则、基本常识。
2、让幼儿懂得在乘车过程中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
食物投影仪、图片、乘车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了解乘车的`基本规则,出示车票:这是什么?它用来干什么?
你知道乘车要注意什么?
二、观看图片,知道乘车中的安全常识。
1、看看图片上的小朋友做得对吗?为什么?
2、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安全常识。
三、讨论如何保护车厢环境。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车厢内的整洁?
四、组织幼儿“乘汽车”,巩固乘车的基本规则与常识。
五、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汽车”主题活动结束了,孩子们这才依依不舍地将自己的玩具带回了家,不同的是,通过这几周的认识,孩子们知道了自己带的什么汽车,同伴带的是什么汽车……孩子们对马路上汽车的种类、用途、汽车的发明、构造、发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谈到汽车,他们的话题开阔了。通过汽车这一幼儿喜欢的载体,进行的美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快乐,从中也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