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文化教案参考6篇

时间:2024-12-02 18:51:02 分类:工作计划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实例,我们在撰写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花与文化教案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花与文化教案参考6篇

花与文化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体味本文朴素、雅致的语言

?重点难点】

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其他的学科来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

2、胡同文化就是在诠释着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胡同文化》放在第三单元“要点概括”之下,我们正好通过它来作概括要点的练习。

?学习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③分清层次。

段落关键句要点概括备注

胡同

(1)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2)胡同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源于生活

(3)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数不清)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方便而安静)影响生活

(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形成文化影响思想

文化

(7)封闭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4)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15)“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没有要点可直接画出。

3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一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一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焦急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写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的伤感的情绪。

4 作者赋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5 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6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7 本文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 虾米皮敖白菜,嘿!(几个同学范读,体味“嘿”的表情)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8 仿(3)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现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比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然,窗明几净,老输参天。

9 拓展

(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2)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居住文化中/

10积累词语储存安土重(zhòng)迁 喧闹 挪窝摞置身事外安分守纪逆来顺受烦躁熬(o)白菜 凭吊衰草离披无可奈何席卷 没(mò)落虾(há)蟆陵 低佪(huái)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这体现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风。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④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

花与文化教案篇2

授课时间:二00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授课地点: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一(8)班

授课教师:安徽师大附中朱诵玉

教学理念: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教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学法:活动式(讨论、观摩、思考、实践)

教 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展示几幅北京的图片。

二、课文学习

1、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2、“胡同”的含义——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义——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3、 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数目——多

环境——静

4、 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 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7、小结……

8、附:一点说明——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它并不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课文第七段也提到胡同居民的其他一些生活习惯)。

三、迁移训练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录像。 2001.10.23

花与文化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了解汪曾祺及其创作语言的风格;

3、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圈点批注,即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直接在书上圈点批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请同学们听三首歌:《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胡同文化之北京的胡同》。(播放幻灯片)

2、语言述说:

提起北京,我们都会肃然起敬,她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会想到天安门广场,会想到金碧辉煌的故宫,想到雄伟的万里长城,更会想到2008年的奥运会。可你曾想到过北京的胡同吗?方正的北京胡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市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胡同文化,或者叫北京市民文化。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她将经受怎样的历史沧桑?现在,让我们通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来打开北京胡同的“视频”吧!

二、题解与作者

1、何谓“胡同”?(学生读读课后方框内容)

2、何谓“文化”?(学生查词典)

3、汪曾祺知多少?

(幻灯片):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听录音朗读,播放胡同图片。

四、研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一)、采用读书指导法和圈点批注法,解决下列问题。

1、第1—4段是第一部分,写北京胡同的特点。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

——明确:

1、形状——正(1段)

2、名字——俗(2段)

3、数量——多(3段)

4、环境——静(4段)

2、第5—12段是第二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四个特征。

——明确:

1、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6、7段)

2、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8段)

3、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9段)

4、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10、11、12段)

3、第13—15段是第三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复杂纷繁

1、佩服与调侃,有反思:“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伤感与无奈,有眷恋: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理解与超脱,有豁达:再见吧,胡同。

(二)、教师归纳板书:

胡同文化

胡同的特点形状——正

名字——俗

数量——多

环境——静

胡同文化的特征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

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的没落佩服与调侃,有反思;

伤感与无奈,有眷恋;

理解与超脱,有豁达。

五、理解语言特色

(一)、完成课后“练习二”

1.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感叹词“嘿!”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

2.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就是对他们这样能“忍”的文化根性的最好注解。“北京人,真有你的!”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这样的个性的调侃,既有佩服也有嘲讽的意味。

3.化古人意境,描写胡同衰败颓唐的景象,满怀怀旧、感伤、无可奈何之情。

(二)、归纳语言特色:

语文别致,既平白、朴实、口语化强,又典雅杂糅,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思考:“商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你如何看

待商品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七、总结

八、作业

?绿色通道》中的练习。

花与文化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对古诗吟诵有兴趣,尝试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

挂图、课件、视频。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师: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情呀?

2.幼儿讨论交流。

3.师:现在老师要请大家再看一幅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春天里有一天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都要干什么呀?(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时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有一位叫杜牧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写了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这个老人就是行人,这个小孩是牧童,这幅图描绘的就是行人在清明节向牧童问路的情节,这首古诗说的也就是这个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请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地跟读。

4.教师请几个小朋友出来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边进行指导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次朗诵诗歌1-2遍。

(四)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你们回家可以把这首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和邻居的小伙伴分享哦。

花与文化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音乐播放:小松(唐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略。

花与文化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新课

?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备了酒,生起了火炉,你能来喝一杯吗?

“绿蚁”是酒上泛起的泡沫,酒是自家新酿的,还没有经过清滤,“红泥小火炉”是用来温酒。没有金樽清酒,也无玉盘珍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不是宴大宾的陈设,但却最适合二三知己围炉夜饮,酒不酣而情浓,不醉于酒却醉于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对朋友的邀请,也是对温暖与友谊的需求,能来喝一杯吗?雪夜围炉,清谈小饮,非知音者,何能为?质朴简单的言语,如新酿和红泥火炉一般没有半点矫饰雕琢。

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诗歌写封邀请函实在太奢侈了,而在古人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书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诗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不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而是坦坦然然地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不仅诗歌如此,同样拥有这般自然而诚恳的美丽的还有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整体感知

王维官至右丞,天宝三载,朝政由奸丞李林把持,有才能的人和敢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于是他便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就来到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裴迪曾是王维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天宝三年的腊月末,裴迪在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纠正错误的断句与节奏。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一问题──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阐述,可结合绘画的构图色彩等结合文章做适当引导点评

2、学生自行朗读,在朗读中请学生品味“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与韵味。

四、深入阅读,感悟以“深趣”融贮禅趣

1、学生较难理解,以老师讲授为主,作此拓展意在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风格:

⑴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王维从小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心灵浸染了佛教清静无为的色彩,其诗作或直接阐释禅理,或渗透禅趣。

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禅趣主要表现为王维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的氛围:

2、请学生欣赏朗读视频,感悟文章以“深趣”融贮的禅趣。

3、学生朗读,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略。

《花与文化教案参考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