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加法的教案优秀7篇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了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而必须准备的,提前准备好详细的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合理分配学习任务,400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5的加法的教案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5的加法的教案篇1
设计背景
已经学了10的组成和分解
活动目标
1、通过画圆圈学习10以内的加法。
2、训练学生的加法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计算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画圆圈计算10以内的加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
活动准备
卡片小黑板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基本环节
1、出示3个黑圆片和7个白圆片,教师进行讲解、
2、板书3+7=10 7+3=10
3、出示4个黑圆片和6个白圆片,教师进行讲解、
4、跟着老师板书4+6=10 6+4=10
5、想一想10还可以分成几和几,画在本子上并写上算式
6、教师巡视
7、出示小黑板和卡片1+9=10 9+1=10
2+8=10 8+2=10 5+5=10
8、训练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教师指导
三、结束环节: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和在一起
四、延伸环节: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想到了口算10以内的加法是教学难点
2、在活动过程中,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幼儿,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利用小黑板和卡片达到教学目标。
3、在这节课中,我已经了解到幼儿学了10的分解和组成。在这基础上学习10以内加法,充分发挥幼儿能力。
4、这节课中,师幼配合的很好,但教学有些小学化了。
5、自己的优势是:能带动并引导教学,使教学顺利的完成
自己的不足是:教学小学化。
6、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小学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应用到幼儿教学中,同时应用更多的幼儿教学方法。
7、如果让我从新上一节课,我会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玩中学
8、幼儿教学是一门科学,它与小学教育不同。
5的加法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习下一课时退位减法最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之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能区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算法的不同。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一)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数,比较每组数表示的意义。)
1、7和70
2、45和40
3、82和2
(二)口算。“开火车”形式进行练习。
90—70=80—40=70+5=
34+4=5+32=
4+()=6660+()=6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情境引入,初步体会算法
(一)结合情境图,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1、小小图书馆(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一(1)图书馆开馆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正忙着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呈现)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信息。
(1)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
(2)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选择性板书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信息完整把问题叙述出来。
(二)列出算式,对比分析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5—2=35—20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减法算式,第一题是减一位数,第二题是减两位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三)猜测结果,引发探究
学生互相说说算式结果。
教师追问:同学说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一起来验证。
(四)借助学具,直观感悟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帮助计算。
预设的方法有:
1、直接数数方法:35—2往前数2个,就是33;35—20是10个10个地数,往前数2个10就是25、15。
2、小棒操作,直观呈现过程。
3、计数器拨数,位值思想渗透。
(五)回顾交流理解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过程,在算式中体现过程和方法,数形结合,由抽象向具象过渡。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束缚学生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选择性进行操作,自主探索性学习,通过学生汇报不同方法,进行互相学习,交流,相互补充,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展示,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则利用课件将直观地操作图口算过程对应起来,多途径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对比感知,明确算理
(一)简化思维突出重点(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摆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再利用课件把摆小棒和计数器拨数的过程动态演示,根据学具操作过程,课件出示算式计算过程。再次让学生感悟算理。
(二)回顾比较,认识本质
1、比较“35—2”和“35—20”计算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交流,相互讨论,回忆操作和计算过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小棒和计数器操作过程中的捆数(几个十)、根数(几个一)及十位和个位的计算顺序表述,突出算式的区别,同时内化位值概念。
3、概念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加、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再结合学具,课件辅助,回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再将两个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区分,在对比中感知算法和对算理的明确认识。】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一)我来试试。(分组拨数计算)
78—5=65—4=
78—50=65—40=
要求:分为男生、女生两组,都先拨出“78”,男生组计算“78—5=”;女生组计算“78—50=”。汇报结果,比较两组分别是在什么数位上拨去珠子,再次明确算法。
(二)选苹果。(改错题)
出示苹果算式,判断各题计算是否正确。
同学们交流汇报,分析错因。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课件出示)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算法。
(二)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的“解决问题”。
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造算式。
出示卡片
教师:从中任选2个数创造一个算式。根据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可能会有:
56+30=56—30=30+3=
56+3=56—3=30—3=
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口算。
最后一题是退位减法,为下节课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设计,既让学生在计算过程逐渐熟练算法,明晰算理。又关注全体参与度,整体反馈,汇报结果。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相互交流,创造算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算法,又为下节课学习退位减法做孕伏。】
六、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5的加法的教案篇3
一 教学内容:
教材100页例3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获得新知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三 重难点:
1.掌握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计算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口算
0.78+0.065.2+0.48 0.8+0.4
1-0.27 3.8+6.4 1.25+0.75
10.5-6.5 9.8+0.2 1+2.7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834-(395+988) 165+807+994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主题图
2.自渎题意 (小组交流)
3.观图后 提出问题
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4.集体交流解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5.师生互动:
师板书: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483.4-(39.3+98.8) 483.4-39.5-98.8 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345.1(千米)
6.验证:
叙述各自的检验方法,可用逆运算的方法,也可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
(三)巩固新知
1.判断下列计算题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39.9+(20.1-1054) (2)(3.74+12.6)+268-43.2
=3.99+18.56 =16.34+224.8
=22.55 =241.14
(四)课堂小结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学生答)
师强调: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养成做完后检验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例3: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483.4-(39.3+98.8) 483.4-39.5-98.8 165+80.7+99.4
=483.4-138.3 =443.9-98.8 =245.7+99.4
=345.1(千米) =345.1(千米)=345.1(千米)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5的加法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加法的含义,学习5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式,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2、能按照事物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3、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愉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数量不等的桃子、猴子等图片,1—5数字,加号、等号各一个。
学具:各种操作材料:积木,魔方,橡皮泥等,1—5数字,加号、等号若干(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猴孩儿来做客的情境导入。
小朋友,今天花果山上的猴孩儿来我们班做客了,看来了几只小猴子?(出示五只小猴子)。
(二)复习5的组成
现在我们和小猴子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吧:
师:小朋友,告诉我,5可以分成1和几?(同时播放课件)
幼:xxx,告诉你,5可以分成1和4.
…
(三)复习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播放课件)
1、复习2的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
师:小猴子来做客我们用什么招待他们呢?猴子喜欢吃什么?我先拿一个大桃子给小猴子,又拿一个小桃子给小猴子,我一共给了小猴子几个桃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算式1+1=2,引导幼儿说出算式中含义。
小结:1+1=2这是一个加法算式,第一个“1”表示一个大桃子,第二个“1”代表一个小桃子,“+”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表示前边两个数合起来的数量和后边的数量相等。
2.复习2-4的加法,巩固幼儿对加法算式的理解,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师:老师先拿一个大香蕉给小猴,又拿三个小香蕉给小猴,我一共给了小猴几个香蕉?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一道加法算式。1+3=4,3+1=4,
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都代表什么意思?怎样读这个算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互换规律。(+号前后的两个数互换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四)学习5的加法,引导幼儿看图自编加法应用题,并能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1、进一步了解加法应用题的结构(播放课件)
①老师示范看图编应用题并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师:五只猴子一样么?有什么不同?(老师根据猴子的位置和数量编加法应用题)。
小结:把物品的`数量用讲故事的方法说出来并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应用题。刚才老师编出的是一道加法应用题。知道两个数:1只猴子和4只猴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
②幼儿根据应用题列出加法算式:1+4=5,4+1=5
③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互换,互补规律。
2、看图自编应用题,巩固幼儿对应用题的理解。
①(播放课件)请幼儿根据苹果的位置和数量来自编加法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
②看课件,以给猴子送玩具为情境,引导幼儿自编应用题,并列出加法算式。
③分组操作玩具自编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情节,用卡片摆出算式,并用作业本把算式写下来。
活动延伸:
回家后,幼儿和爸爸妈妈玩加法的游戏。
5的加法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7、教师小结,引出:加法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加数,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成?
8、小练习:填数。
四、总结新知,组织练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它们都是运用在加法中的规律。师总结。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5的加法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学习按图和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列出算式。
能分别用三句话讲述出一幅图的图意,注意用词正确。
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若干。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出示图一。
“这是什么地方?有谁?”“哪位小朋友能用一句最简单的话将图上的事说清楚。”(山坡上有两只乌龟)教师移动磁性乌龟:“这件事还有谁也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清楚。”(又爬来了一只乌龟)请小朋友把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教师指图:“最后一句话应该怎么说呢?谁会用三句话把图上的事说清楚:幼儿个别、集体讲述三句话。
列算式理解其含义。
“谁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图上的表情?”
“这道算式什么意思?我们一起说说看。”
“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
小组活动第一组:玩玩讲讲水果列算式。
第二组:玩玩讲讲动物列算式。
教后感:这节课上下来,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5以内的加法。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结果,尝试到了成功了,所以记得很牢。
活动反思:
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正式接触加法,而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
一、导入凸显分与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来自于分与合的思想。在教学开始时,以几组变式的分与合作为基础,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我们要用分与合来解决新问题。
二、从算理中教学。
在例题教学时,我通过图意变化,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图的意思。(小丑左手拿着3个气球,右手拿着1个气球)。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气球?给学生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了解看图是要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 1=4。这部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讲解,计算教学重在算理。我采用了接受式学习方式,“ ”学生已经认识,而是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 ”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算式“3 1=4”中“3”、“1”、“4”的意义解释,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学生能够通过分与合的经验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经历形象——数——符号——语言——初步将意义整合,最后将“3 1=4”意义精简为“3和1合起来是4”。
三、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层次的练习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学生的能力。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学生能够自己看着图说出算式的意思。
摆一摆、填一填。学生看着梨图,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填空。将摆、写结合,将动作和语言相连接,同时,又是对数形的结合。
直接写出得数,比较“2 1=3”和“1 2=3”之间的规律:加号前后交换位置的得数不变,再通过找到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给学生空间拓展能力。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来表示算式的意思,学生很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图可以用同一个算式来解答。
送信连一连。将连线题和有序的排一排结合在一起,将得数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这部分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上黑板排序、说一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数学思想。
四、总结突出算理。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过语音语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调;在送信环节,学生一开始出现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学生能够根据分与合的联系出现两组算式,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对比过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教师自主将这一环节延后出现;在教学中还要充分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5的加法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来理解加法的含义
2、让幼儿掌握4的加法
3、使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法应用题,培养幼儿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苹果卡片4个、动物卡片:小鸟、小兔各4张,画有4个图案的图片四张;
2、数卡若干(1——4)
3、幼儿用书
教学过程:
一、碰球游戏:复习4的组成
二、出示直观教具,学习4的加法
1、小兔去拔萝卜,先来了一只小兔(出示一只小兔图片)过了一会又来了三只小兔(出示三只小兔图片)问1只小兔再添上三只小兔是几只小兔呢?
2、幼儿列算式13=4请幼儿说出1、3、4的含义
3、依次出示小鸟、小狗、表示加法算式2 2=4、3 1=4(方法同上)
4、引导幼儿观察1 3=4和3 1=4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秘密。
三、引导幼儿看图编4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四、玩“谁最快”游戏
教师出题,幼儿用数卡摆算式,看谁摆得又快又对
五、看图写算式
1、让幼儿书写加法算式
2、教师检查,对书写有错误的幼儿给予帮助
六、教师进行小结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在幼儿已有了4以内分与合的基础上,如何让幼儿理解加法的含义真是不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确立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游戏活动为辅助形式,带领幼儿在情境中结合图意理解加法的含义,在玩中掌握算法,正确进行4的加法计算。在教学中确立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4的分与合是幼儿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谈话,我以拍手游戏创设情境,即复习了4的分与合,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用卡通图片作为奖品,调动了幼儿学习的欲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认识加法,理解含义。因为小兔、小鸭是小朋友们最熟悉的动物,因此,我以小兔、小鸭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幼儿独立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意,在教学中发现幼儿都能认识到:把原来的1只小兔和又来的3只合起来一共有4只。然后小结引出加法的算式,并教幼儿读算式,进一步深化理解“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主题图的创设既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又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幼儿对加法的认识,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引导探究,掌握方法。我再次创设情境,出示两组图,引导幼儿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体会要把2只小鸭和2只小鸭合起来是4只小鸭,就要用加法计算。通过对算法的探究,在交流中掌握把2和2相加就是把2和2合起来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加法的含义。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为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送信”游戏活动。不仅帮助幼儿熟练计算4以内的加法,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幼儿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本节课我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注重幼儿表达图意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在说中很好的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生动活泼,幼儿学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