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总结推荐7篇

时间:2023-04-03 16:02:36 分类:工作报告

心得体会是可以把学习或者生活中得到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重要文体,相信很多人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写过心得体会吧,下面是400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书心得体会总结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书心得体会总结推荐7篇

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篇1

为了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了引导广学生走近书籍,热爱书籍,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我校在三月份举行了“走进书籍,在阅读中快乐成长”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自读书节开展以来,我校学生掀起了爱书读书的热潮,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到图书馆借书,节省自己的零花钱买书,通过红领巾书市换书,早自习可以听到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周一红领巾广播可以欣赏到优美动情的配乐朗诵,课间可以看到课桌旁同学们读书的身影,灯光下可以想像到同学们如痴如醉的脸庞。小说,故事,童话,科学探索各种各样的图书走进了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与同学们做近距离的交流,通过读书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通过读书,同学们的文化积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读书节期间,我校开展了三项大型活动,第一项活动是以“在阅读中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手抄报,剪报制作活动,参加年级为四、五、六年级,在短短的两周中,同学们交上了优秀合格的作品,这些作品紧紧围绕读书活动,内容丰富,布局整洁大方,设计新颖,书写认真,色彩丰富,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第二项活动为读书演讲活动,参加年级为一至六年级,同学们通过演讲直抒胸臆,用生活活泼的事例介绍自己在读书中的快乐与收获,倡导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寻找快乐。第三项活动是“红领巾书市”活动,小小的乒乓球台成了我们各班的小书摊,同学们将自己看过的图书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共享,并且可以交换到新的图书,这一天,校园里象过节一样热闹,教师、同学共同参与,把我校的读书活动推向高潮。

读书节期间我校每个同学都参与了四个一活动,读一本好书,买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背一条读书名言,各班更换读书板报宣传读书,红领巾广播站做了专题的读书节广播,早自习开展美文及古诗朗诵活动。总之,本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读书兴趣,而且让同学们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

歌德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雨果则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须,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饮料。”确实一部好作品就如同是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 “与好书做伴,与文明同行”。留一点时间给读书、多一点空闲给思考、献一份热忱给学习,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使学习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状态!

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篇2

1、收到高年级“我与经典同行”征文。同学们认真撰写阅读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六(3)班惠志宇在读《草房子》中这样写道:谁又能说,这不是曹文轩对社会发出的呐喊呢?全文语言优美,叙述流畅,情节安排详略得当,对全书内容的概况回顾与对经典故事的细节描写有机结合,使看过小说的读者深又共鸣,相信也会使没有看过小说的人萌发一读的念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在那六年里,它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友情,不幸少年与厄运搏击时的悲怆与优雅,为保护被人欺负的女孩挺身而出的勇气,还有的站在死亡边缘时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同学们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很多,可谓:受益匪浅。已精选了60篇上传学校实验贴。

2、收到师生优秀书法作品1000余件,已上传部分师生优秀书法作品至学校实验贴。

3、收到学生读书小报1800张,同学们精心设计读书小报,图文并茂,用心感受书带来的乐趣,精选80张上传学校实验贴。

4、学生人手一本读书笔记,精心撰写读后感,读写绘。

中年级:“我的读书笔记”——摘抄精华:三、四年级的学生把自己阅读中的好词佳句美段,摘抄积累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谁能说这不是读书带来的收获呢?

低年级:“我给古诗来配画”:《游子吟》、《春晓》、一首首优美的古诗配上色彩明丽的图画,你能说孩子们不快乐吗?教科室已精选200张优秀读写绘作品上传学校实验贴。

(5)收到美术作品近2000张,精选一年级美术作品70张上传学校实验贴。

(6)学校以“世界读书日”活动为契机,引导师生养成“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通过读书月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世界读书日”为主题的读书记录、教学反思并展评,使老师们在教学反思中尽快成熟起来,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

收到教师优秀读书记录80篇,教师优秀教学反思70篇,已精选部分上传。

通过本次读书节活动的开展,陶冶了师生情操,师生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学会爱书,学会读书。但读书绝非只是读书节活动中的事,读书应该成为每位师生的最大爱好,更是每位师生一生的事情。希望我校的全体师生保持高涨的读书热情,一如既往地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读整本的书。

读书日的活动目的就是在于让孩子们爱书、藏书、读书,我们就是应该时时抓住有利契机,引导学生走入书的殿堂。

5、学校新教育实验贴、学校网站宣传。教科室不断更新学校实验贴,把活动开展的详细图文资料进行上传。

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作文集、脑作品集与教师博客文集尚在征集当中,预计在五月十日前完成。

2、部分学生读后感写得不够具体,手抄报不够精美,需要教师精心指导。

读书是非常有好处的,读书就是与名人对话、与名人交谈、向名人学习,读书可以明智、可以获得生活工作必要的信息和方法、可以走生活工作捷径之路,事半功倍;当生活中有困难时,读书可以获得解决的办法;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读书可以给你指点迷津。读书可以使人高兴无比,读书也可以使人痛哭流涕,读书可以让人凝神思索,读书也可以让人谈笑风生,读书可以让人总结经验规律,读书也可以让人反思自己。

我校“世界读书日”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活动的开展将对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的作用。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展相关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爱书、读学的品质。让一本本好书成为导航灯,指引学生向“知识渊博、性情通达、思维创新的人”的目标不懈地努力。

“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是它的意义是使每一天成为读书日,它提醒我们天天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愿每个老师每个同学天天爱读书、天天读好书。

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篇3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本书让我思考得最多的是生与死的问题。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讨生与死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不是生就是死,人最基本的两种形态。但是,村上春树却告诉我们,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句话多次出现在书里,让我记忆深刻。村上春树对生与死的思考,独到的见解,在他笔下的人物中展现。

一个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用玲子的话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引出新生。还有就是初美的死。生还在延续。

渡边对虚假肮脏的学校很厌恶,但他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书一开始讲了一口很深的、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直子明知道是危险的,但又很吸引她,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也许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一直在渡边的和木月之间徘徊,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在疗养院的直子曾经好转,热切地期待美好的新生活的开始,但是她的另一面的痛苦压抑在黑暗深处。

绿子像森林里一棵树,她似乎可以冲破黑暗享受到阳光。她非常坚强,面对生活的苦难,父母在经历了痛苦后慢慢死去。她也想逃避,也很想有个依靠。她向渡边表白,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告诉渡边自己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他们可以冷静的思考。

除了讲生与死的问题,还讲了关于精神病这个话题。书里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是患有精神病的她说的:"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当渡边来到疗养院时,他发现里面患有精神病的人好像很正常,反而里面正常的人像是不太正常。当他离开疗养院,回到正常的人群中时,他甚至一时间难以适应所谓的“正常”。

书里除了玲子,还有两个角色让我思考了很久,一个是永泽。永泽是一个家境、学识都很优秀的人,是一个“精英”型的人物,他谙熟社会的"精英"规则,他可以轻易利用这些规则,但正因为他知道这些,所以他的内心是很空虚。

另一个是玲子的一个学生,她原本相貌身材学习都很好,但她喜欢撒谎,用精湛的演技骗取他人的信任和欢心,好像天生就能洞察人的习性,以此玩弄人心。她拥有弹钢琴的天赋,但是她并不是真的想弹钢琴。玲子哪怕被她伤害也为她的天赋而感到惋惜。有些就是这样,明明拥有绝顶的天赋却不好好珍惜。有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他们不接受任何训练都能比普通人做得好,却不能和优秀的人相比,他们如果能接受系统的训练一定会有很大的成就,但他们又不能接受这种训练,因为这偏偏会破坏他们本身良好的天赋。

这是很矛盾的,但是我能理解。我从小就不愿意接受系统的训练,我讨厌条条框框的规矩束缚我绘画,我天生就热爱自由,我知道我和那些优秀的大师相比远远不够,但我自己平日也会练习,比较随性,按喜好心情来画画。

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篇4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当初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愿吃的苦,和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偏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还可能传染学生。

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篇5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一个半月的时间下来,看得比较慢,所以上下两卷书并没有全部看完。但却也在看过的一些章目中窥见了这位伟大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见解。无论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则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上都给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关乎教育,关乎人性,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及生命本体探寻意义的煌煌巨著。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正像尼采曾说过的那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在当时那个潮湿的环境中大放光彩,在经过时间沉淀,时代干燥了之后可能更能准确地定位其价值。《爱弥儿》中的一些论断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凡响的轰动与争议,哪怕是现在,面对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们也能在这本像预言一样的书里面找到依据与线索,给我们启迪与智慧。

第一卷开篇,作者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或许作者并不是想要强调人性是恶,道德败坏,而恰恰正是为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婴儿们都天然的美好无瑕,并无后来的拙劣之分。卢梭从自然哲学观出发,认为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回归自然为精髓。他在书中几次三番的强调,“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是符合常伦的常识,然而真正能时时做到这样的家长或老师却不多。只有摆正成人与孩子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处理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价值观。

在受到卢梭提出的三种教育之一的人的教育时,我们能否发出感慨:“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然而我们又会产生疑问,自然赋予他什么呢?真正做到这一点有多难?卢梭自己也在书中提到,“这样的儿童教育,实行起来是要遇到许多麻烦的,因为只有眼光深远的人才懂得它的意义,而在一般庸俗的人看来,花这样多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不过是顽皮的儿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归于自然,把儿童当儿童,卢梭在教育爱弥儿时,会经常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情境:在 “种蚕豆”的故事中他们可以找农场主帮忙,通过自己的劳动的实际付出去体会别人的辛苦,使爱弥儿意识到他在这里投入了他的时间、他的劳动、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后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财产权;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他带着爱弥儿去蒙莫朗锡镇北的森林,让爱弥儿在对知识是否有用表示怀疑与疑问时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来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学习物理时他带着爱弥儿观看魔术师小鸭子的表演,让爱弥儿自己发现磁石异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实际事物触发,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视角来设计的情境,让爱弥儿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不是总在怀疑“这有什么用处”。

在看这些卢梭设计的教学场景时,经常对比着我会联想到现在我们社会中的教育。我们学着所谓的丰富的知识,学富五车是高山仰止的境界。不停地往脑袋里存储知识,我们以为装在了大脑里就会运用了,而事实上“会用”的场合也仅限于在考场和考卷上。就观察自己而言,学到的书本里的知识似乎与生活是完全脱节的。在生活中,我们不会用到高等函数,不会去算算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虑什么地砖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继续,所以我们依旧把学的有用没用的知识都打包起,束之高阁,积满尘埃。这边是无止尽的学,这边一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没有充实的的生活,倒是两不相误!而在卢梭的教育理念里,我们应该抛弃那些繁重而缺少实际意义的教育模式。

“你们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的时间,否则你们将会后悔不及的;一到他们能感受到生的快乐,就让他们去享受”,孩子不应该是被逼着去学用剥夺了其玩耍时间为代价换得的无有用处的知识。也不该是仅为传授知识而学知识。“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所以问题不在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欺骗就行了。”

例如,卢梭在书中提醒人们:在这个阶段(10岁或12岁时),不必急于教孩子读书识字,不可让孩子成天沉沉闷闷地啃书,而应让他多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他从没有见过的新奇的东西。正像卢梭在书中说的那样,知识是无穷尽的,而我们能够加以利用的生命时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华里,绵延广浩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是,就在之前说过,尽管所谓的知识无穷,对于个体而言,真正能使我们获得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聪明的人懂得怎样去追求这些为数稀少的知识,而大多数人则更多的要与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的知识周旋。宝贵的光阴耗尽了,却也没有达到我们人生的初衷,快乐的享受生活。而对孩子们更是应该如此。记得美学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那些平时在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的人们,在真正得以空闲下来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是一件多么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人活着还有什么想头。

当然,不排除这样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说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没有具体考核衡量的标准来判别。而书中,爱弥儿也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论而“想象的学生”。

另外,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无疑这样的做法会招来质疑,所以作为此种教育做法与理念的执行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能够抵制世俗的压力,更需要一份洞察的远见与智慧。所以确实,教育工作者的难为之处,更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即使只是一位孩子的家长,也是同样有难处的。因此,卢梭在书中设想的也应只是理想状态吧!在不同的现实社会中种.种琐碎的阻力都会使我们无法完成心中所设想的理想状态。

“在书里面,作者写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观教育。”而对于已经具有一些经验了的更为年长些的孩子,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然而,唯独为人们所遗忘的,而且最易于被人们忽略的,也是感官。”可以推想卢梭指出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即学会怎样去感受。如怎样摸,怎样看,怎样听。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就像中国古语说的那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在一定阶段,“锻炼感觉”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被我们一直传颂。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教无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虽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背景,但我们还是能跨越时间、民族的界限找到共鸣。诸如,卢梭也很强调兴趣、爱好,远比知识重要。里面说到,“智慧的平静的岁月是那样的短促,它过的那样迅速,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径,所以,企图在这段期间内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实在是一种妄想。因此,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有道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问本应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有了兴趣的发现才会引起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挖掘。知识、书本是多的学不完,看不完的。与其打一百口浅井,不如专注地深入掘一口深井。前者徒劳浅薄花同样的力气却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后者却井水汩汩。读书也是这样,记得老师也经常强调,学而精。在某一方面有着最为得力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对所有都泛泛,一知半解,做了很多无用功。仔细寻觅一方面适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罢,深入持久就好!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相比于现在的各种教育方式,优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仅存于书本中,束之高阁。

在实际中,仍贯彻着一些拙劣的教育原则,使教育发展滞缓,优秀人才培养更是受阻。这是紧重要的问题。卢梭又指出,建立在爱好兴趣几点上的学习,也要时常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负担,以至使他感到厌倦,而在他快要困倦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马上停下来。他说道,“重要的不是他学多少东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违反他的意志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们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强硬的要求他们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们怎么不感到愤慨”。“野蛮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关怀的教育,当然并不是说教育的内容失却了这些,而仅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经是野蛮的了,所导致的也只能是野蛮的产物,直到最后流血受伤。读到这里,引发的感慨是,当一位成功的老师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但教育家和老师终究还是不同,前者在理论上加以指导,后者是付诸于实践。甚至觉得,教师需要一种东西,“天赋”。

我很喜欢书中谈到的这个小故事。

他的朋友想考考他那个年纪只有九到十岁的儿子的学生,有一天傍晚,他同老师和孩子一起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去散步,那里有一些小学生在放风筝。父亲边走边问他的儿子:“风筝的影子在这里,风筝在哪里?”那个孩子连头也不抬一下就立刻回答说:“在大路的上空。”“不错,”海德爵士说,“大路是在太阳和我们的中间”那位父亲听见这句话,就吻他的儿子,考完以后,也没有说什么话就走了。第二天,他送给老师一张钱票,在它的薪俸之外还给了他一笔年金。这位父亲是多么贤明,他的儿子是多么有出息,那个问题正适合与用来问他那样年纪的孩子;他的回答虽然简单,但是你可以从其中看出那个孩子的判断是多么准确。

也许这个故事乍一看平淡无奇,并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让人眼前一亮或震撼。“你自己必须要有很深刻的判断能力,才能评价孩子的判断能力。”一个出色杰出的老师必须具有这种很深刻的判断能力。而实际中,苛求这样有远见与智慧的和深刻判断力的老师是不现实的。出现的多有这样一类的老师:“一个教师考虑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比考虑他学生的利益的时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样证明他没有浪费时间,证明别人给他的薪水他是受之无愧的。

他把一套易于表现的本领教给他的学生,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夸耀于人……炫耀一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满意,此后,他把他的东西收拾起来就走了”,可以说教师中存在这种境况是很多见,很普遍的,尤其是现在社会中,当然这是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制定规定教学任务,姑且称之为“集约型”的教育方式。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当然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如此,或者说并不是一位教师在他教授的生涯中都贯彻如此。还是有很多不仅是为了展示炫耀成果的教学片段的。我们高中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不一般的历史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怀疑精神,人性理念,康德,真实,讲真话……让我至今记忆深刻。他总是重复强调说,中国人,我们缺少的其实只是常识,而实际中被我们所称之为的常识却早已违背了人性。

“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摸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摸索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是要投入参与带孩子的摸索过程中,而只需陪伴在一旁,悉心耐心的观察孩子,从而使孩子在这一自然过程中顺着自己的天性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加以重视”。在帮助孩子养成生活习惯的同时,卢梭强调教师不单纯是要做言辞及行为上的巨人,而是应该“谨言慎行”。从文本中,可以理解为教师不是说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想榜样。文中举出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当爱弥儿跌倒时,教师会镇定的注视他,不是惊慌失措而是平静地呆在原处,爱弥儿看到老师这般态度便也会平静地对待摔倒这件事,不慌不忙的自己站起来。可以看出,教师可以有效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不一定要随时灌以满满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只需随时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

此外,在我所看到的章节中,还有一个教育现象。“名门巨户之家的教育,只是在于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与众不同,所以它总是选择最花钱的科目教,,而不愿意教最普遍的科目,即使最普遍的科目最有用处也不教。”看到这里,我的感慨是,卢梭概括洞察的确实深远。历来,不分国界,似乎都走不出这个名利的圈子,看看当今社会上的各种教育现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卢梭就拿这个举了两个例子,学骑马与学游泳。在商业化社会,趋利趋名的心理在大众心里越来越浓厚,也许教育的初衷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对有用知识的追求,对为人类幸福服务的那些聪明而为数甚少的知识的态度如何,摆在怎样的高度。

有人说,中国至少在近两三百年内,教育不会有太大改观。确实,无论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对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家都能说出一二。我们对比国内外,感叹中国式教育的失败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很多人,看到诸多问题所在,没能够试图提出解决办法,只寄希望于时间、后人来为我们“现状后改变”,这是一种看法。也有人反映,确实,教育制度牵涉着其他关键要素,就会提到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然而,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先哲们提出的伟大思想吧!在专制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一些预见性问题与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早已有涉及到,给我们启发。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品格高尚的作者对话,在惊叹其思维火花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境界。卢梭花了20年心血思考和3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值得我们几遍的细细研读,收获通向幸福的知识!

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篇6

小时候启蒙我的就是古诗。从“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直到读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才更发现诗的魅力。

“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童心多么美好呀!冰心眼中的孩子都如同天使一般都有纯洁的心灵。我也忽然发现时间过得好快,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愿这份童心能永远保持下去。

“母亲啊!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这就是冰心对母爱的赞颂,我们的生命来自于母亲,所以头发正是母亲赋予的柔丝。母爱无私,总是把自己拥有的全无保留地献给孩子,只希望换来一点温暖和陪伴,这首小诗也告诉了我:等我长大了,也要将爱加倍的还给母亲。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这是对大自然的热情赞美,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细柔弱。感情细腻,形象,含蓄深远,还赞颂过四季,我们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我在《繁星春水》里最喜欢的一首诗,它激励着我勇敢的去追求理想,要坚定不放弃。哪怕遇到了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牙挺过去,让自己看到成功的一天不枉之前的艰辛,诗的意思大概也是如此吧。

繁星闪烁,春水涛涛,她让我感受到小孩子真挚的童心,对伟大母爱深深的赞美,对大自然以及世间万物的热爱。但我认为最可贵的还是冰心奶奶对人性的感悟,我爱上了诗……

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篇7

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他就是佐藤学教授,一位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亲临一万多间教室的扎扎实实的实践者。在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谈谈令我感受颇深的三点:

一、关注课堂中的小事

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是个教育学者,但他似乎并不把高深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这样的大学教授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他对此有自己的主张。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

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二、尊重与信赖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佐藤学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个难题。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山崎老师从不贬低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他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个孩子身上潜在的可能性;涩谷老师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奇妙的发言,并把那些妙趣横生的发言串联起来,用学生的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胜沼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斜侧面位置上侧耳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学生们将胜沼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胜沼老师则珍视每一个人的发言。

在佐藤学看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我们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教师要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读书心得体会总结推荐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